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1年01月30日

寿昌地名拾零

阅读数:1368   本文字数:3256

寿昌地名拾零

长林口

长林口村,旧属寿昌县八都一图,今为李家镇长林行政村。该村位于建德县的最西端,再西行出界头便是衢州葱口。北宋之前,此地人烟稀少,旧书志上记载,此地的地为官甥。

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宋室南渡,以临安(杭州)为京城。刚刚远离金兵之后,又闻江西鄱阳一带百姓聚义,挥枪舞棒东进临安,要夺南宋小朝廷。宋高宗为保临安都城,即派岳飞、韩世忠部奔赴江西平乱。大军浩浩荡荡穿越寿昌县,沿途百姓纷纷避至山野。

寿昌县西八里有个叫渔粱的地方,是通衢大道,一下子成了过兵要道。居住在渔粱的邵氏家族,为避兵灾西迁三十余里,暂时居住在人烟稀少的官甥,等战事稍平之后,筑舍于官甥,男耕女织,遂成村落。

邵氏见官甥一带林木葱郁,遮天蔽日,便将官甥改为十里长林。说十里长林一点不假,东起毛竹园,即今东风桥,西端是界头,足有十里之遥。

邵氏家族初居于十里长林的东端,也就是十里长林的出口处,后来就把十里长林的出口处称为长林口,而把十里长林的腹地称为长林源村了。

高桥

高桥旧时称高桥庄,属寿昌县六都二图,今为大同镇高桥村。高桥村建村于五代后梁,有郑姓从衢州石室街迁入,之后又有宁姓迁徙于此。

高桥古为通衢官道,沿山径往东北而行是胡村源村,往西南是大同村,形成一条长数里的山垄,所以从胡村源村至高桥一带,古代都称济阳龙门。

高桥村的东南面有条小溪,自胡村源经高桥绕久山湖村入寿昌溪。因高桥是通衢要道,过往行人不少,明初,当地人行善,在小溪上造了一座桥,为木质平桥。清嘉庆二十四年(1820),有胡氏见木桥不牢固,改为石拱桥。石拱高数丈,桥两端各有石阶十六级。因石拱桥很高,所以称为高桥,该村因桥而得名,称高桥村。旧志载:高桥在县西高桥庄,庄以桥名。高桥村的西南地势突出,从高桥村口望去,酷似河埠头,于是又把高桥村旁的一个小村叫做高埠头村了。

久山湖

久山湖村旧属寿昌县六都二图,在高桥村的下首,今为大同镇久山湖村。这里最早的居民也姓郑,与高桥村郑氏同祖,同为五代后梁时从衢州石室街迁入。

高桥溪水自西北往东南流淌,流至岘岭西麓,水绕着山势形成一个“久”字。在“久”字的转弯处形成一个大大的水潭。当地人把潭叫做湖,于是这里就叫久山湖了。旧志载:久山在县西二十五里六都,其山由东北望去,形如久字,故而称岘岭西麓为久山。

航头与航川

航头与航川以寿昌江为界,西南是航头村,东北是航川村。旧时航头村属五都二图,航川村为十一都一图,今为航头镇航头村、航川村。这两个村子都以“航”称谓,其含义亦同亦不同。

从历史上看,航川早于航头,从唐代开始,就已经有翁姓迁居于此。唐处士翁兆于乾符年间从山东青州宦迁于航川。航川是由县西北的曹溪和县西南的西溪共同冲积而成的一畈平川。翁兆迁居于此时尚无居家,是秀水平川之美吸引了翁兆在此落户。曹溪与西溪经航川入寿昌溪,并设有舟渡埠头,小舟可直达寿昌县城,所以这里就叫航川了。又因航川靠近寿昌溪,清末时又把航川改为溪沿。

航头村建村迟于航川。宋代有王、余等姓迁居于此。航头西靠岘岭,西南有岘岭延伸的山脉群,似龙似船,盘绕于村旁。因航头之上水浅多变,船只不能上行至大同,只得在航头调头回航,因此,这里就叫航头了。

十八桥

十八桥位于寿昌县西郊,旧属十三都一图,今为寿昌镇十八桥村。清以前,十八桥村叫枧头村,因西北上马山一带遇雨,水流直下,经山西南面的平川冲流入寿昌溪,雨水就像屋檐下的水流,所以这里被称为枧头村。

十八桥村最早的居民是邵姓,为了泄上马山之水,当地人在村中开挖了一条沟渠。年长日久,水洗沟渠,本来一步可跃过的沟渠,已被水冲刷成数丈宽。从此,一村分割为二,交往甚不方便,村里人就在沟渠上架起了一座青石板平桥,方便行人往来。

日复一日,石板桥已成枧头村一景,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当天边的晚霞映红了西天,村里人都喜欢聚集在石板上,谈古论今,其乐融融。当地人把这座桥叫做石板桥。后来,人们觉得石板桥这个名字太呆板了,不好听。当时,村里有人数了数桥上的青石板,不多不少,刚好十八块,于是又把石板桥称作十八桥。

泉山与小泉

小泉,旧称泉麓、前山脚,属寿昌县南三都二图,今为大慈岩镇双泉村,最早有诸葛氏迁居于此,是三国蜀相诸葛亮第十六世孙。小泉村另有一姓,是三国鲁肃之裔,与诸葛后裔同村,相处融融,已成佳话。

小泉村依狮子山而居,所以,古时这里叫前山脚。狮子山下有泉水分四支往下流去,所以狮子山又称泉山。旧志载:泉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有泉分四道而下,冬夏不竭。

自古有山则秀,有水则活,狮子山上的四道泉水常年不涸,且甘甜润喉。泉水绕村而过,村庄就像一朵被托在水面上的莲花,这也可能是泉山一带种莲的缘故吧。山泉盘绕村舍,又以泉水为饮,灌溉农田耕耘,村人丰衣足食,衣食无忧,所以又将村名称为泉麓,到了清代,才叫泉山村。而今,泉山村的近邻是小泉村,该村有泉水从小月岭而下,从村旁路间流过,这股泉水小于泉山的泉流,所以这里就叫小泉村了。小泉村的居民都是畲族,是从温州泰顺迁来的。后来,泉山村与小泉村合并,称双泉村。

更楼

更楼又称更楼底,旧时称高街,又称竹园,属寿昌县东一都一图,今为更楼街道所在地。

更楼虽是原寿昌县的大镇,但置村设镇时间却比较晚。这里是艾溪畔的一畈平川,一直延伸到后塘、湖岑畈、黄泥墩一带。这里有叶氏居住,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因这里靠近艾溪,常有盗贼对过往船只行劫,所以居民极少。

应该说古更楼是湖岑畈以西的溪边一块荒地,以前有个“湖岑城”。为防洪水冲堤而种竹,所以称竹园。随着叶氏后迁,“湖岑城”消失,有人在艾溪边筑堤建屋居住,开设店铺,招揽生意,自此以后,更楼商家云集,人丁开始兴旺起来。因街市修筑在高高的溪畔,所以称为高街。

为防水患和兵匪扰市,商家便集资在溪边建起一座报警高楼。因街市在报警高楼之下,于是高街又叫更楼底。

再后来,为了方便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商家捐资设立更楼渡,民国二年又设上更楼渡。至此,更楼街市初见规模。

新街

新街,旧属寿昌县东二都二图,今为更楼街道新街村。新街并无街,是艾溪西北岸边的一个村庄。

新街在宋以前人烟稀少,村后有高山,山麓有一口形如鹅状的水塘,叫金鹅山。宋时有叶氏迁居于寿昌县衙,旧志称叶氏居住的地方为新街,并建有叶家花园,临街处筑有照壁,与县衙大门相照。后来叶氏家族迁到金鹅山居住。

叶氏在寿昌境内是个大族,他们从县城迁居到金鹅山,同时把原来的地名也迁了过来,于是把金鹅山改为新街了。

甘溪

甘溪,旧称干溪、龙溪,原为溪名,古时统称甘岭,属寿昌县东一都一图,今为更楼街道甘溪村。

寿昌县东有府山叫岩峒山,今称黄峒山,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纵横建德、兰溪、寿昌三县之间。黄峒山山高林密,水资源极为丰富,龙溪的源头就在黄峒山下,向西流入艾溪。

汛期,龙溪水急,常常泛洪成灾,而到了旱季又时常断流。甘溪位于龙溪中段,逢旱溪水即干,时称干溪。当地人为避涝、旱之灾,在村口造了一座水口庙,以保一方水土,百姓安居。

可是水口庙竣工之后,水患仍然没有平息。当地人这才想起疏通河道,拓宽溪面,龙溪之水这才平缓了下来。

从此,当地人不再叫龙溪为干溪,而叫甘溪了。

吊钩岭

吊钩岭,旧属寿昌县西南五都二图,旧志上称吊官岭,今为航头镇吊钩岭村。

吊钩岭离寿昌县城十五里,是寿昌西南通往龙游的主干道。过航川渡,翻吊钩岭,经梅岭便是龙游界。吊钩岭古时地势险要,岭高数十丈,岭南是水深溪宽的西溪,又为盗贼出没之处,稍不留神就有性命之忧。为保一方平安,故在岭南建有一座乌龙庙。

古时山岭间本无人家,山脚有几户山民居住,到了宋末,岭的两侧人居增密,大多是为赚路人茶水饭钱而居住在这里的。

元大德年间,传说有一贪官坐轿经过此岭,那贪官是来催征粮赋的。大德年间寿昌县大旱,百姓家无隔夜之粮,生活苦不堪言,而贪官照样催粮不断,又恰逢暑热天气,轿至岭巅,轿夫失足,将轿掀翻坠落岭下深沟,贪官被一棵树枝挂住,腰挂树杈,头脚下挂,活脱脱像一只垂死挣扎的恶狗。

贪官一直挂着,这样的罪恶之徒人见人恶,又有谁去相救?嫉恶如仇的百姓便把这里叫做吊官岭。官家忌讳这个名字,便将吊官岭改为吊钩岭了。

(戴荣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