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1年01月11日
为建设秀美繁荣和谐新建德
阅读数:323 本文字数:2545
为建设秀美繁荣和谐新建德
提供坚强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十一五”期间人才工作撷英
人才是竞争之基、转型之本、跨越之钥。“十一五”期间,我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做好“引才+引智”、“培育+培养”、“激励+保障”三道题,积极推进“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不断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各项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人才总量达到6.6万人,增长近1倍,其中党政人才2277名,专业技术人才29887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3000名,中高技能人才22983名,农村实用人才10433名。自2007年开展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和社区工作以来,已招聘了四批共279名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
市领导参加新安江2010年企业家论坛活动
【点击】
多元并举,
引才引智成效有新提升
【数字】“十一五”期间,全市高层次和紧缺人才引进数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共引进此类人才2281名,特别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副高职称以上高层次人才182名。
【聚焦】这五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需要,以高层次、创新型、紧缺专业人才为重点,采用组团外出引才、网络引才、柔性引才、“猎头”服务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引才工作力度。五年间,我市先后72次组团或采用“小分队”形式组织494家(次)企事业单位赴杭州、成都、武汉、北京、上海、西安、厦门、长沙、兰州等人才集聚地招揽人才;同时加大本地人才交流大会对外宣传力度,每年举办春季、夏季人才交流大会和月度人才集市,吸引外地人才来建德就业创业;充分发挥网络平台优势,加强人才网与高校、人才集聚城市人才网的链接,推进区域人才网合作,办好“五网联动”网上人才交流大会。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市紧紧抓住人才梯度转移机遇,人才引进取得显著成效,近两年引进各类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1216名(不含接收本市生源高校毕业生),其中博士7名,硕士111名,引才总数超过“十一五”前三年总和,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引进数量是“十一五”前三年的近两倍,为我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点击】
三位一体,
高端人才梯队有新加强
【数字】全市拥有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省“151”人才工程15人、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杭州市“131”人才工程81人、享受杭州市政府特殊津贴5人、建德市“282”人才培养工程236人,获得杭州市杰出人才奖2人、正高级职称专家16人。
【聚焦】五年来,全市坚持人才工程、基地建设、高端引领“三位一体”,全面推进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工程推进上,依托杭州新世纪“131”优秀中青年人才工程和本市首批“282人才培养工程”,经培养、考核出站人员达到168人,同时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省、国家级人才培养计划的人选推荐工作。在培育基地建设上,精心服务好原有新安化工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建高端人才工作站点3个,率先建成了新安化工“院士专家工作站”(聘请“井冈霉素”之父、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工业大学名誉校长沈寅初进站指导)、新化化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格林香化“钱江特聘专家岗位”,新安化工跨入首批“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行列,一批高端人才培育基地的人才孵化工作成效逐步显现。在高端引领组织上,坚持每两年评选一次,连续开展了三届市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奖”评选表彰,强化“突出贡献”这一核心标准,打破学历、职称、资历、身份的限制,表彰奖励在科技创新、高新技术产业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和吸收等方面取得重大成果、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27名。
我市第三届科技工作者“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点击】
对接全球,
国外智力引进有新拓展
【数字】“十一五”期间,我市引进10万吨有机硅单体、新增900台电梯技术改造、蓝莓产业发展等国外智力项目37项,其中,杨村桥镇的大棚草莓种植技术项目先后成为浙江省、杭州市引智示范基地。
【聚焦】2006年以来,我市不断加大国外智力项目引进力度,并呈现逐年递增态势,覆盖面从单一的行业向技术含量高、项目多、涵盖面广的多领域发展,从单一的硬科学领域(技术领域)向软科学领域(管理领域)发展,涉及技术改造、工艺改进、新产品研究、生产管理、投资管理、农业种养技术与管理、新品种培育等近10个领域,引进的专家范围也从起初的3个国家扩展到美、日、德、澳等10几个国家,使我市的国外引智项目不断得到优化。近三年,全市完成31个国外智力引进项目,发放引智项目资助110余万元。2010年,借助杭州国际人才交流与合作大会平台,组织企业做好海外人才项目的筛选和对接,实现了引才与引智的有效结合,如杭州沈氏换热器有限公司与留日博士王凯建投资2000万元的微通道换热器及其先进热泵系统项目实现了对接并签约。不仅如此,2010年全市引进的国外智力项目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1项,共引进国外专家61人次;经外国专家指导培育的发明专利达到20项(其中,获授权的发明专利数4项、外观专利数12项、实用新型专利数4项)、研发新产品23个(其中,被认定为杭州市级以上新产品5个)、引智成果转化新增产值近2.2亿元,五年来引智项目共获得资助资金达135.2万元。
【点击】
双百联结,
校企合作模式有新优势
【数字】累计选派工业科技特派员60名,现场为企业提供服务150余人次,举行科技团队现场服务、难题对接、政策宣传、答疑咨询12场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32项。
【聚焦】2009年,我市全面启动“双百联结”活动,结合旨在突破和化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的“瞪羚计划”,围绕实现“百家企业聘请百名工业科技特派员”的目标,带着全市工业企业征集的200余项技术难题,走访中科院、浙江大学、中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科技学院等院校,寻求合作支持,科技特派员的到来,为企业破解技术难题注入了“强心剂”。除了开展各类科技团队现场服务外,全市还组织开展了精细化工等专场洽谈会8场,召开了碳酸钙科技特派员团队走进钦堂活动、中南大学粉末冶金技术培训等活动6次。一时间,全市中小企业呈现出了“抢专家、争教授”的积极景象。“项目+智力”的有效对接,加快了我市企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两年来,企业通过与工业科技特派员合作,获得国家创新基金、雏鹰企业种子资金、杭州市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等项目经费逾千万元,全市新增杭州市以上研发中心10家、高新技术企业20家、雏鹰计划企业16家,各类专利数接近前20年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特别是“基于机器视觉的冲一字螺丝刀刀口尺寸检测系统研制”等一批解决五金工具、低压电器、碳酸钙行业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被列入杭州市科技创新计划,有效提高我市行业研发能力、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