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1年01月11日
八年热心慈善 捐了好几万元
阅读数:339 本文字数:1398
一对耄耋老人
八年热心慈善捐了好几万元
刘泽绵生前与老伴冯联群拍的合影
两老近年所捐善款的凭证
本报讯“这些都是应该的,没什么好说的,我自己都不记得了。”冯联群笑着说。她从来都没有觉得自己和老伴做了多了不起的事情,哪怕他们曾五次获得建德市春风行动慈善事业的爱心奖。
在多届市“春风行动”慈善事业爱心榜上,记者看到,在密密麻麻的企事业名单中,以个人名义捐款上榜的,只有刘泽绵和冯联群两位老人。
刘泽绵、冯联群夫妇是原浙江横山钢铁厂的离退休干部。自2002年以来,每年两老都为我市的春风行动以及国内同胞的地震、洪灾、海啸等慈善事业捐款。八年来,两老省吃俭用,每次捐款,少则千元,多则数千元。2009年刘泽绵老人去世后,老伴冯联群又接过了爱心旗帜。据统计,仅刘泽绵一人的捐款,就达2万余元。
牢记党员职责,刘泽绵无悔奉献让感动常存
2008年汶川大地震,已91岁高龄的刘泽绵老人,虽身体已大不如从前,心脏病、冠心病、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多病缠身,然而,当他得知四川发生了特大地震灾害后,仍带病和老伴一起来到市红十字会捐出3000元善款,支援灾区救灾。之后,市委组织全体党员以交纳“特殊党费”的形式为灾区人民捐款,刘泽绵委托老伴冯联群赶到市委老干部局,再次捐献“特殊党费”2000元支持灾后重建。
一时献爱心是容易的,难能可贵的是每一年的坚持。
面对人们的夸赞,刘泽绵曾对春风行动的工作人员平淡地说:“比起其他困难的人,我们的条件好多了,共产党让我有了今天的生活,作为党员,应该帮助有困难的群众。”
周边的邻居都知道刘泽绵是从横钢退休的,热心公益,是个老好人,却很少有人知道他来自山东,曾是余杭县县委副书记兼县长,杭州市拱墅联社党委副书记,已有65年党龄。
由于父亲很早去世,刘泽绵很小就参加了工作,担负起家庭的重担。受家乡革命环境的影响,刘泽绵接受了深刻的革命教育,经常给亲戚寄生活费,还热心资助家乡的建设。所以,他一生做如此多的慈善事业,是他年轻时就养成的美德。
2009年1月,刘泽绵响应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展第九次“春风行动”的号召,委托老伴冯联群到市委老干部局,向市慈善总会转交2000元捐款。没想到,这是他捐出去的最后一笔善款。同年4月,刘泽绵溘然长逝,然而他一生无悔奉献的精神,常存在人们的心中,并没有随他而去。
老伴已故,冯联群牢记遗志情系公益
今年已81岁的冯联群,从2005年开始,每年从并不丰厚的退休金中省出钱来,参加春风行动捐款,从1000元到2000元,年年不间断。老伴去世后,她更是接过了爱心大旗。
问起冯联群第一次捐款是什么时候,她说不记得了。回忆起年轻的时候,她笑了。她说,在厂里工作那会儿,老伴是厂里的副厂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有什么困难需要捐款捐物的时候,老伴总是第一个带头号召大家。每一回捐款,两人都赶去排在队伍的最前面。那时候,他们总是满怀建设祖国的热忱,虽然两人的工资都不高,但是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能献出绵薄之力,总能让她兴奋很久。
上世纪80年代,两老陆续离、退休,在家修养时,虽然闲着,但却时刻关心国家大事。据两老的女儿刘月新介绍,老人每年都要订六七份报纸,每天都要看中央、浙江、杭州的新闻。国家哪里发生地质灾害了,他们都很快能从报纸上得知,并根据报纸上写的捐款地点,把钱寄过去。如今,冯联群老人还是坚持每天阅读六份报纸。她的话很朴实:“帮助困难的群众,自己能尽多少力就尽多少力。市红十字会和民政局的慈善总会我都跑熟了,算是老地方了,如果在报上看到哪里需要捐款,我还会继续做下去。”
(记者王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