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0年01月11日
慢下来
阅读数:448 本文字数:774
慢下来
新一小胡锦洪
“有没有听懂他说的?你能再说一遍吗?”这是笔者近日观摩全国著名数学特级教师朱乐平课堂教学中听到最多的一句话。
记得有一堂课,朱乐平老师教学生理解什么是半径和直径。大多数学生都会画半径和直径,可要说出什么是半径和直径,并说清楚的,却没有几个学生。而这恰恰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于是,朱老师鼓励学生说:“学数学不仅要会画出来,而且要能说出来!”在朱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不断地尝试和重组数学语言,逐步概括出事物特征。当有个别优等生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和直径时,朱老师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追问“有没有听懂他说的?你能再说一遍吗?”反复几遍,等大多学生都会说了才结束。
朱乐平老师在说课中讲到,教学什么是半径和直径时,学生能说出来的毕竟是班里极个别的优等生,对于中等及偏下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有没有听懂他说的?你能再说一遍吗?”来引导更多学生参与问题的思考和回答。
课堂是学生的,但绝对不是个别学生的。当教师设疑提出问题,学生马上回答出来,正中教学预设,教师拍案叫绝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两种教学情形:第一种就是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路延续下去;第二种就是类似于朱乐平老师这样,缓一缓,让其他学生也跟上来。我们来对比一下,前一种教学过程一帆风顺,教师如鱼得水,顺水推舟;后一种教学过程跌宕起伏,教师迂回推进,学生充分思考。前一种教师追求课堂和谐、顺畅;后一种教师追求慢下来,让更多的学生在磕磕绊绊中成长起来。两种课堂,也许在旁观者看来,前一种课堂更完美,但事实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无法让每一个环节都落入预设的完美情节中,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因为追求课堂的暂时完美,而舍弃更多学生的成长。
慢一点,再慢一点,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过程会显得磕磕绊绊,一波三折,但我们能带领更多的学生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