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0年01月11日

踏上礼仪的脚步

阅读数:310   本文字数:1473

踏上礼仪的脚步

——读《中华传统礼仪读本》有感

时空流转,积成的是一种过程。人类文明的轨道上,铺陈着一路绚丽动人、流放着异彩的芳华———礼仪。礼仪是文明的沉淀,中华礼仪承载着的是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历史文化。鸟飞兔走,洗刷着过往的记忆,可礼仪,却依靠它本身的价值与内涵留传了下来,一如熔融不失的黄金,打磨不去的钻石。

万万中华千古,悠悠礼仪之邦,礼乐文明曾孕育出几千年的华夏文化,滋养出谦恭礼让的君子风范。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吧,四岁的孔融尚且可以将中华礼仪展现得如此美好,为什么我们好多几千年后的炎黄子孙,却变得如此不堪?公交车上挤着、抢着要座位,却把真正有需要的人晾在一边的小年轻;某些人口中随口吐出的脏字;某些人沿着脚步一路留下的垃圾……怎不教人痛心疾首!从《礼记》的“礼也者,理也”到《左传》的“礼,身之干也”,从周朝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不学礼,无以立”,无不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对于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视,可那些人把它丢在了哪里?礼仪文明涵盖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一个人的公共文明礼仪,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文明程度。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

传统礼仪是德的实像。悠久绵长的中华文明支撑起了中华民族独特的人文精神,中国人将人类的理性集中表述为“德”,以区别于禽兽。人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认识和培育德的过程。可“德”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视而不见,察而无形,为了将其根植于社会的基层、大众的内心深处,于是便有了礼仪。有记者访问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教授,您人生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儿学到的呢?”“在幼儿园。在那里,我学到了令我终身受益的东西,比如说,有好东西要与朋友分享,谦让,要主动向老师问好……”看到这里,我们怎么能不深思?幼儿园的小孩儿都已经能够将礼仪观念提升至一种无意识的境界,他们用特有的童真将熟悉的礼仪变得更具生命力与无限的张力,而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只会忘却。在亮起红灯的马路边上,我们忘却了谦让与尊重;在体弱的长辈面前,我们忘却了孝顺与照顾;在弱势群体面前,我们忘却了同情与帮助……再广阔的天地,也存在德与善;再发达的经济社会,也要讲礼与敬,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依靠礼仪,我们才能够找到自己作为炎黄子孙、作为人的根基———德。

在这个灯红酒绿、烟雾缭绕的浮华社会,礼仪便如在细雨的夜晚独倚一方清池,看雨水打碎水中灯的倒影,那泛起的层层涟漪向心灵传递的一份来自深处的呼唤;礼仪便如信步在清晨的巷口,用放松的全身心去迎接微风与阳光的祝福,那传遍全身乃至透彻心灵的一份清新。我们注定无法逃离这个社会,不可能有古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但我们为什么不能将心灵偶尔栖身于传统礼仪文化中呢?我们需要礼仪,社会需要礼仪,国家民族需要礼仪,而心灵的寄托也同样需要传统礼仪。中华传统礼仪是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精神内核,也是传统文化进程强大的内在支撑。让心灵沉浸在传统礼仪中吧,你会发现沉闷的生活其实到处洋溢着生机,灰暗的现实社会也可以充满诗意美!

即使到了今天,或许具体的礼仪方式有所变化,但中华礼仪的真谛———对他人心怀敬意,对社会心怀仁爱,不断树立我们自身内心的“德”———这些仍然应该成为我们民族的精神财富,从而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在现实中找到传统礼仪的美,在传统礼仪的美中找到现实,这才是我们真正要走的路。踏上礼仪的脚步,让我们就这样一直走下去……

新安江第一初级中学九(6)班

方可

(本文获2009年杭州市“品味书香、爱我中华”读书征文活动中学组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