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2年05月10日
中华水韭平安“回家了”
阅读数:640 本文字数:531
本报讯 5月7日一大早,记者在新安江林场中华水韭迁地保护示范点的仿生繁育池里看到,工作人员正用小锄头将一丛丛中华水韭挖出来,准备移栽回原生地。
中华水韭是中国特有的濒危水生蕨类植物,对水质和环境要求很高。它不仅是出现于数亿年前的“活化石”,也是中国首批公布的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极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被誉为“植物界大熊猫”。
2020年,新安江林场从新安江南岸原生地采集了993株中华水韭原生株,移植到朱家埠林区进行扩繁培育。经过两年的精心培育,中华水韭从近千株繁育到近万株,一丛有五六棵,几十厘米长,叶条粗壮、长势良好。当天,一百多丛繁育成功的中华水韭即将“回家”。
“我们挑选了一些植株粗壮、丛生较多的中华水韭,移栽到原生地。后期我们将跟踪观察中华水韭从迁地到原生地的生长状况,根据不同情况再做进一步迁移。”新安江林场场长周燕说,原生地的环境更适合中华水韭的生长,把培育好的中华水韭再次移栽到原生地,它们在自己的家可以生长得更好。
中华水韭繁育成功并安全“回家”,不仅标志着我市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更为濒危植物提供了生存空间。接下来,还将有200丛中华水韭陆续迁回原生地,林业部门会对迁回原生地的水韭进行监测,同时定期在原生地拔草和清除藻类植物,为中华水韭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
(记者 白洋)
◎
《今日建德》建德市新闻传媒中心
版权所有◎All Rights Reserved
江苏路特数字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服务支持,文字、图片、视频版权归属发布媒体
备案/许可证号:浙ICP备0501675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