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2月02日
下山安居创富 共享幸福生活
阅读数:1081 本文字数:1863
本报讯 下山移民工程是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改善民生的实事工程,也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载体,通过缩减偏、远、高、散、险的村落,加快山区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聚,采取“农民自愿、市场运作、政府引导、帮扶相助”的办法,让地处高山、深山等偏远山区农民下山安居创富,共享幸福生活。随着下山移民工程的深入推进,一批又一批的下山移民生活得究竟如何了,以山势陡峻、山林密集的乾潭镇为例,跟着记者一探偏远山区农民下山后的“创富”生活。
2007年,乾潭镇罗村村、瑞坑村、高峰村、乌峰坞村、幸福村等5个行政村合并成为拥有1800多人口的新幸福村,这也是当时我市唯一一个下山移民跨区域合并的行政村。
为了让下山移民的村民安居乐业,幸福村两委在当地最好的位置建了将近70余栋安置房,这片别墅群也被称为“幸福新村”。此外,村里的老房子也有不少被下山移民的村民购置,攒够钱就造新房,村民陈启荣正在装修的新家就是其中之一。陈启荣原来所在的瑞坑村,距离现在的幸福村居住地有25公里,交通十分不便,村民大多依靠微薄的农产品收入维持生活。下山移民后,幸福村距离集镇仅需5分钟车程,生活设施齐全,集镇周边工厂企业密集,为新村民丰富了收入来源。
幸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益民告诉记者,乾潭镇的企业比较多,住在这里找工作还是比较容易,还有70多岁的村民都还在厂里打工。一些妇女一年打工的收入基本都有7、8万元,多的有10来万元。
从面朝土地的农民变为工厂企业的“蓝领”、自主创业的店家,下山移民的村民的经济收入得到了显著提升。陈启荣说:“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幸福村越待越味道了,也越待越幸福,我们今年翻修了新房子,以后我们一家6口就都在幸福村安家落户,日子一定会越来越红火的。”
此外,幸福村在村级老年中心成立了老年综合照料中心,吸收村里爱心人士的捐款,用于补助老年人的伙食、丰富老年人的生活。徐益民说,现在村里70岁以上的老年人,可以享受到3块钱一天的两餐饭,同时老年人还能在一起聊聊心、谈谈天,打打麻将,看看电视,乐享晚年生活。
“罗村新村”是乾潭镇又一个美丽的“移民村”,目前已建成的一期、二期安置房共计21幢,安置了下山移民300户共计1300多人。2009年,罗村通过下山移民搬迁了部分村民在罗村新村就住,彻底改变他们原本单一的农业生产生活。
“罗村新村”的安置房统一规划为5层加1个跃层,整齐划一的社区型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了下山移民的住宿条件,但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常住居民大多是中老年人,60周岁以上的老人有近200人,新家园的层高给老人出行带来了不便。罗村村两委急群众之所急,把安置房加装电梯作为换届选举后的开门第一件事,历时三个月时间,将这一问题基本解决。
从山沟沟里搬到“罗村新村”,下山后的村民告别了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生产条件艰苦的状况,摆脱了信息不灵、脱贫困难、致富渠道狭窄的困境,享受到了镇上便利的交通、众多的就业机会,并且依然保有老村的林地和茶园,只是与其他下山移民一样,农产品收入成为了生活补助,“下山移民,下山脱贫”从口号变为现实。
近年来,乾潭镇通过开展下山脱贫、下山移民、易地搬迁等一系列工作,分六批次让罗村、安仁、幸福等十余个行政村980户家庭、累计超过3000人下山安居,并且积极推进安置房的规划建设,将农户安置在乾潭集镇十分钟生活圈内,同时集镇周边城中工业园及五金工业园100余家企业提供了1500个就业岗位,让原本受困于交通条件、地理环境限制的农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就学和就医,有效推进了山区百姓增收、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极大地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乾潭镇下山移民安居乐业的场景,是我市深入推进下山移民工程的一个缩影,截至2018年底,我市已累计建设62个集中安置小区(点),搬迁农户9330户,完成29838人的异地安置,解决了山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就学难、就业难、就医难、娶亲难、发展难等问题,做到了“搬得下、稳得住、富得起”。
据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盛夏介绍,接下来,我市相关部门将结合农村住房改造,加强下山移民安置小配套设施建设,达到硬化、洁化、靓化、绿化、美化;围绕下山移民群众的养老、社会保障、生活保障问题,彻底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同时针对下山后的农民就业问题,通过劳动力素质培训、安排公益性岗位等,就地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通过农业技术性培训,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让农民越来越有奔头,开启我市农业农村高质量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编后语】下山移民工程通过农民生产生活空间的腾挪,有效统筹了城乡发展空间、转换了农村发展动能、更新了农村发展模式,并最终较好地解决了山区农民的脱贫致富问题,“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成为“共同富裕”道路上“不漏一户”的又一个缩影。
(记者 朱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