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0月26日
问道雷公庵(上)
□ 陈利群
阅读数:2859 本文字数:3596
夏末,建德林场傅国林场长给我打电话,说是雷公庵的林区管理用房已经重建竣工,可以接待少量的客人,按照我和傅定辉等陪同徐永清上将登乌龙山金顶,在雷公庵稍作停留时的约定,让我邀约几个文友,趁周末一起上雷公庵小住。
这是一个很令人兴奋的消息,于是就发微信,打电话,四处呼朋唤友。好在接到电话和微信的友人,都兴趣盎然,表示要参与这个活动。
就在夏末秋初的日子,我们一行九人,分别驱车共赴雷公庵之约。
雷公庵位于乌龙山金顶偏西的日峰之下,海拔八百多米。这里四周环山,状若一朵盛开的荷花,中间有一片二三亩开阔的平地,还有一大一小两个池塘,滋润着一片可以让方外之人来此修身养性的美丽土地。抬眼四望,但见古树参天,遮天蔽日,婆娑的树影里蝉鸣声声,清澈的池塘中蛙声阵阵,给山中寂静的世界里平添了几分生机。四周的缓坡上,一丛丛野花竞相开放,在夕阳的余晖里,是那么的柔和与娇艳;池塘边斑驳的苍苔,蔓延出一片墨绿,它们都在抓住这夏末的最后一缕阳光和温暖,顽强地展现着自己在生命轮回中向上不屈的力量。几棵倒伏的松树横陈山岗,日久天长的已经腐朽不堪,但是仍然散发出阵阵松明特有的清香,这种弥漫山中的气息,抑或是生命的挽歌和吟唱吧?昔日雷公庵的旧址建筑,如今只剩下几处断壁残垣,湮没在竹林深处和荒草之中,岁月的沧桑在这里无处不在。见此景象,多少会让人产生一种时代久远的遐想。置身其中,你会触摸到这里历史上曾经有过的辉煌,直觉也告诉我,这里真的是一方禅修问道的风水宝地。
据传,雷公庵曾经为东晋大道士许逊炼丹之地。清光绪《建德县志·杂记》中记载,许逊炼丹丹基在“乌龙山顶西北,《旧志》:中平四高,形若荷心。相传为许真君炼丹之所”。在严州府的各种旧志中,相关的文字记载有很多。历史上也有不少知名道士和得道高僧来此清修,留下了许多唐宋碑刻。但是,这些历史的遗存,都随着岁月的风烟化为尘土,如今已经是难觅踪迹了。然而,这里是佛道两家都曾经看好,并且共同栖身修行的场所,这却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史料记载看,雷公庵自许逊开山炼丹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许逊(239—374),字敬之,豫章南昌人,东晋道士,净明道派尊奉的祖师。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相传著有《灵剑子》等道教经典。据道书记载:(许逊)少以射猎为业,一日入山射鹿,鹿胎堕地,母鹿舔其崽而死。许逊怆然感悟,折弩而归,始栖托西山金氏之宅修道。闻豫章人吴猛得术士丁义神方,乃拜大洞君吴猛为师,传三清法要。后乡举孝廉,于晋太康元年(280)出任旌阳令,人称许旌阳,又称许真君。许逊为官清正,体恤民间疾苦,深受百姓爱戴。后东晋八王之乱,许逊避世来到乌龙山绝顶筑庐炼丹。一日,他见山下城内妖雾弥漫,得知是山下的七里泷有一条孽龙在作怪,于是就下山斩蛟除害。而此时,那条孽龙已经化为人形,它不仅害死新上任的太守老爷,坐上太守的宝座,而且还欺瞒霸占了太守的夫人,致使夫人有孕在身。许逊设巧计与太守夫人相见,告诉夫人孽龙变化之原委。于是,许逊与孽龙斗法,斩孽龙于七里泷中。后太守夫人临盆,产下九条孽龙,许逊在七里泷布下罗网,挥剑连斩八条孽龙,那条最小的孽龙在出逃的时候,回头望了母亲一眼。许逊见其有孝顺之心,手下留情,只斩其一尾,放其逃生。自此,这条孽龙每年清明前后,都会腾云驾雾来祭奠母亲,来时电闪雷鸣,风雨大作,此时,严州百姓家家户户闭窗掩门,只要把秤杆挂在门框上,屋里点亮烛光,即可平安无事。孽龙去时即刻云收雨歇,风平浪静,一派祥和景象。这个传说,在严州的地界上,是一段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故事。可见许逊在严州人心中影响巨大而深远。自唐宋以降,严州城内的东门街上就建有纪念许逊的西山万寿宫,这也是严州古城供奉许逊最为有名的建筑,严州百姓籍此祈求许逊显灵凡间,帮助镇妖除魔,护佑一方平安。
自许逊在雷公庵炼丹开始,历经千年风雨,这里一直都是道家的活动场所。至唐宋时期,这里定名为龙兴观,据《景定严州府志》记载:“龙兴观,旧在仁安山之巅,观废,为仁行乡泽山新观请额云。淳祐壬子,仁安山复自为观。”可见在唐宋时期,许逊炼丹之地已经成为赫赫有名的龙兴观了。后《严陵志》中有“龙兴观记”存世。南宋末,几经战火兵燹,龙兴观屡毁屡建,至明初,龙兴观已是面目全非了。明代社会安定之后,佛教高僧开始进入此地。据明万历《严州府志》记载:“雷公庵,在城北乌龙山绝顶。岁久倾圮,僧悟真重建圣水亭,旁有池,祈雨辄应。”从文字中我们可以得知,明代后期的龙兴观,已经变成佛教名称的雷公庵了。雷公庵之名也一直沿用至今。
自南宋开始,雷公庵就成为严州地方祈雨必选之地。史料记载,但凡遇到大旱灾害,严州地方官员就率民众上雷公庵祈雨。祈雨仪式非常隆重。知府要斋戒三日,行前焚香沐浴方可成行。出行上山的队伍,前有仪仗,经幡飘飘,钢叉飞舞,知府手捧一枚盛水花瓶,率大小官员夹在中间,后队则是抬着祭牲供品的杂役。逢村过岭,都是静悄悄的,无声无息地行进。一路逶迤而行,直至雷公庵圣水池边。主持仪式官员在此宣读祈雨祭文,然后供奉祭品,最后知府大人亲自将瓶子放入圣水池中,灌满一瓶圣水,焚香三炷后,启程返回。到得山下乌龙庙旁,将瓶子中的圣水全部倒出,并将瓶子摔碎于地。此时,乌龙山顶就开始乌云四合,雷公庵则雷声阵阵,瞬间大雨倾盆。旱灾立即缓解。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任严州知府时,曾有《严州祈雨青词》五篇留存后世。至明清两代,雷公庵祈雨活动更加频繁。清康熙年间,严州知府王光鼎,曾率众上雷公庵祈雨,因天气炎热中暑,下山途中又因大雨受寒,一病不起,最后死于任上。严州人为了纪念这位为民办事的贤太守,在东门街与字民路口华光楼旁,建造了王公祠,以祭奠这位先人。此庙毁于上世纪60年代。
抗日战争爆发后,有十几户台州人避难来到雷公庵,他们在山间开荒种地,寂静已久的雷公庵又有了人间烟火。后来社会安定了,这拨人也陆续从雷公庵下山,到城里另觅生计,逐渐融入严州古城的人流之中。自这些人下山之后,雷公庵开始衰败,至上个世纪末,这里的庙宇建筑已经杳无踪影,能够见到只有湮没在荒草丛中的两口池塘和几处断壁颓垣的遗迹了。
雷公庵问道修禅,最早起始于东晋,宋代之后有禅宗僧人入住。前后时间长达一千七百多年。天地悠悠,世事倥偬,历历往事在我们面前一晃眼就了无痕迹了,有的人物在此驻修也只是刹那瞬间而已。
在夜幕降临的时候,驻足山巅,但见山下是万家灯火,山上是万籁俱寂。山风吹来,凉意袭人,给人带来的是无边的惬意!此时此刻,我不由自主地吟诵起宋代无门慧开禅师的四句偈语来:
春有百花秋有月,
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
便是人间好时节。
这四句偈语,不正是自己心里所期许的那一份让人安静的美好么?
我想,在这样的山野老林里清修,悟道法门,怎么会有尘埃之惹?
千百年来,雷公庵是佛道两家皆得其所祥瑞福地。至于雷公庵之名,始于哪个朝代?为何称雷公庵?诸多疑问,一时难有答案。以道家而言,雷电为天地之正气,道家修法中就有一个法门,称掌心雷。掌心雷绝技作为正统道家雷法,内炼以观玄变,怡养真气,外用以济心力、法力和符力,从手掌心释放强大的雷电能量信息,从而达到治病祛邪,护身自卫等作用,并在调理阴阳,住宅风水中体现其威灵殊胜。
以此,我觉得雷公庵之名起始于道家。八千年前,伏羲所发明的八卦,即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了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它参合倚仗了天地变化之术,发挥了各卦刚柔本性,将阴阳物理、社会进化、生产经验,包含于八卦卦义之中,可谓尽览物性、穷探天理、洞悉人事,为发现宇宙万物的生命规律,包括修德养性、安民理政的修身治国之道,协和自然、卫护人类的建筑风水学规律,舞刀弄棒、退敌报国、强身健体的武术理论,以动植物入药,通过滋阴壮阳,达到身心和谐,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中医学理论体系等等,其核心是尊重自然规律,主张“天人合一”。这里的第三卦为“震”,对应的是“雷”。伏羲开创“雷”之法门,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至西周初,周文王姬昌演《周易》,对此又有了新的发展。雷,是《周易》六十四卦中第五十一卦。《象辞》说:本卦上下卦都为震,震为雷。可见巨雷连击,是震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戒惧恐惧,修省其身。其大意是说:雷声传来,吓得浑身发抖,是因为相信敬畏重大的天象可以免罪得福。后来听到雷声仍能谈笑如常,是说后来对这类事情有了些经验。卦辞的“震”:亨。作为震动的震卦,它本身是亨通。震卦之震,虽然其来有如猛虎到来的恐惧之状,但圣贤君子却能谈笑风生,泰然处之。因此,自然现象中的雷电霹雳,在这里被赋予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境界。
而梅城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是:雷公庵的雷电是会落到地面的,这在今天来看,其实是一种雷暴现象,又因其炸雷之声因撼动山岳而闻名。道家正好借用雷电之光的威力,来修炼自己神功绝技。这种现象,与道家修炼法门应该是一致的。这也许是雷公庵之名出处的比较恰当的解释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