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1年10月22日
梅城的夜点心
古城旧事之八
□ 陈若珏
阅读数:1432 本文字数:1955
20世纪50年代,大部分的梅城人没有夜生活,没电视,没电脑,没手机,没游戏机……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勤朴、起居规律的生活,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有地方去的,看电影、看戏、喝茶听大书或搓麻将。梅城原有十多家茶馆,我常去的地方就是府前街六眼井边上的茶馆。茶馆不大,只有十几张八仙桌,每天来喝茶的人都是老年人,大多我都认识。他们比上班还准时,定人定座。茶馆不供应点心,都是自带的,茶点根据自己的口味带,有甜咸两种。甜的有孙春阳糕饼店的核桃酥、麻饼之类,咸的是府前街春根店的烧饼,梅城人叫干菜烧饼。该店正名叫“方顺和烧饼店”,1929年,他们做的烧饼还获得过西湖博览会金奖,烧饼外壳酥脆,干菜肉馅,鲜香不腻。喝茶老人把烧饼放在桌上,用后掌一压,碎成一片片,边喝茶边吃饼边聊天,悠闲自得。茶馆生意兴隆,夜夜灯火通明,人满为患,座无虚席。人多的缘由:大多数的人都是冲着讲大书的老戴而来。老戴正名叫戴英芳,听说他原是杭州温古社著名艺人陈国昌的开门弟子,抗战时杭州沦陷,老戴流落到梅城,后来就定居在这里。我听过他讲的《金台传》《岳传》等。他讲得最生动的是《水浒传》,每讲到“宋公明大战乌龙岭”时,神情激昂,惊堂木敲得山响,“可怜解宝为了一世猎户,做一块儿射死在乌龙岭边,竹藤丛里,两个身死”,众人正听得入神,老戴手握惊堂木,又是“啪”的一响,说:“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此时,戴夫人手拿托盘,开始收钱,三分五分随意,大家听得意犹未尽,吊人胃口,只好投币续听,这也是评话艺人的噱头,叫你欲罢不能。我们没钱喝茶听书,只能在茶馆门口蹭听。我的许多知识,不是看书看来的,而是听书听来的。
我每次听完大书回家,舅舅他们打麻将还在兴头上,就叫我:“去到街上给我们买点夜点心,(梅城人叫夜宵为夜点心)。”“买什么?”“买几碗豆腐圆子,再买几个鸡蛋馃,多买一个给你吃。”舅舅顺手拿一张“赌资”递给我,“剩下的归你买糖吃。”“好嘞。”我快活地上街去了。买夜点心要拎一只平底竹篮,篮底可摆四五只碗。
梅城夜里的饮食店都已打烊,寂静的街头,只有几个小吃摊还在做着生意,都是为晚上看电影看戏散场的观众和半夜“麻将鬼”做的。小吃摊有两种,一种是固定的,在十字街头或影剧院门口,一顶大的遮雨伞,一张小桌,几张小凳,主要卖的是小馄饨、水饺和鸡蛋馃。梅城的小馄饨别有风味,馅是用开洋、香菇和夹心肉配制而成的,皮薄馅香,底汤用榨菜、香葱加辣椒酱,五分钱一碗。饺子有鲜肉馅的,有韭菜馅的,还有豆腐腌菜馅的等等。特别是鸡蛋馃,要有点手艺才做得好。说起鸡蛋馃,民间还有个传说。相传300多年前,我们邻县兰溪有个叫李渔的文人,有一年春天得了风寒,没有胃口,服药三日,仍无起色,家有一女名乔姬,用鸡蛋同菜、肉、葱等料搭配一起,给他做鸡蛋馃吃,果然,李渔越吃越想吃,胃口大开,风寒病也好了。从此鸡蛋馃就流传开来。听说现在鸡蛋馃已成了兰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鸡蛋馃看似普通,但用料和制作还是蛮讲究的,面和成偏软的团,盖上湿巾饧一小时,切成剂子,擀圆擀薄,抓一把切碎的菠菜,铺上一层肉馅,再打上一个鸡蛋,搅散,像包包子一样包好,放在有熟油的平底锅里,等一面煎成焦黄,翻个面继续煎,等到两面都煎成焦黄,里面的鸡蛋凝固,就可出锅了。此馃形态丰满,色泽金黄,蛋香扑鼻,鲜美可口,若与豆浆、稀饭同吃更爽,配酒也是佳品。
另一种小摊是流动的。摊主挑一担子,一头是平底煎锅,一头是大的钢精锅,下面都置有炭炉,担子边的一根毛竹竿上,挂一盏小小的汽油桅灯。摊主挑着担,街头巷尾到处走,手里还拿着一个毛竹筒,“咯、咯咯”边敲边喊:“豆腐圆子,二分一个噢!毛豆腐一分一块。”一阵阵吆喝声,在静夜中听起来格外清脆。
豆腐圆子是要现做现烧的,用卤水嫩豆腐放入漏斗里滤干水,用手捏碎后,放点淀粉和盐,搅拌成泥状,兜一勺在大碗里,中间放点肉馅,一手托碗,再顺时针不停地转,一直把豆腐泥滚成圆球形或鸡蛋形,再把圆子放进有骨头当底料的汤里,中火煮三分钟,等圆子浮出汤面就熟了。入碗后加入香葱、胡椒粉,淋点鸡油即成。豆腐圆子入口滑滑的,轻轻一咬,香喷喷的,可好吃了。吃圆子一定要喝汤,因为汤是骨头汤,不喝可惜。
毛豆腐(梅城人叫虎皮毛豆腐),原流传在徽州一带,后由徽商带到梅城。把豆腐放在水中浸泡去豆腥味,取出沥干,在豆腐上洒些盐,再用厚布盖上,置于阴凉干燥处,几天后豆腐上便会长出长长的白色绒毛,而豆腐所含的植物蛋白,经过发酵,会转化成大量的酪氨酸,能帮助调节食欲,促进新陈代谢。把长毛的豆腐切成片,放在油锅中煎炸成两面焦黄,表皮呈虎皮皱状,再放到有葱花、姜末和酱油的鲜汤里,食时蘸点辣酱,瞬时浓香扑鼻而来,直入五脏六腑,令人口水直流。
梅城的夜点心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讲了。好在现在大多已经复原,想吃的可到梅城夜市上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