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2月01日
古往今来饮茶法
品茶说茶之四十四
□ 周新华
阅读数:7617 本文字数:1287
自汉代以来,茶的烹饮之法经历了不断的发展变化。大体说来,从西汉至今,有煮茶、煎茶、点茶、瀹〔yuè〕茶四种烹饮之法。
所谓煮茶法,是指茶入水烹煮后饮,往往杂以其他配料。自三国以降,鲜茶采摘后被制成紧压茶,饮时捣碎碾成粉末入沸水煮饮。西晋郭义恭《广志》中云“茶丛生,真煮饮为真茗茶”,东晋郭璞的《尔雅注》则云“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可见煮茶法由来颇久。唐代以后,茶叶品种渐多,但煮茶习俗依然沿袭,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较流行。陆羽《茶经》中“六之饮”记载:“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云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晚唐樊绰的《蛮书》中记载:“茶出银生成界诸山,散收,无采早法。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宋代的苏辙诗有“又不见北方俚人茗饮无不有,盐酪椒姜夸满口”之句。这种煮饮法,迄今仍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留存。
陆羽之后,人间相学事新茶,这个新茶就是“煎茶法”。陆羽《茶经》中介绍煎茶法的具体做法是,将饼茶炙烤,碾罗成末,候汤初沸投末,并加以环搅,沸腾则止。煎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选水、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投茶、搅拌)、酌茶。
煎茶法在唐代很流行,在唐诗中常可见到,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诗吟了“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僧皎然诗“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铛涌作沫,著碗聚生花”,白居易诗“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下曲尘香,花浮鱼眼沸”,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等。五代徐夤《谢尚书惠蜡面茶》诗也有“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之句。而北宋苏轼《汲江煎茶》诗更以“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的茶意传颂至今。
宋朝流行点茶法。点茶法是将茶碾成细末,置茶盏中,以沸水点冲而成的冲茶方法,具体方法是先注少量沸水调膏,继之量茶注汤,边注边用茶筅击拂。点茶又称分茶,从蔡襄《茶录》、宋徽宗《大观茶论》等书中来看,点茶法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洗茶、炙茶、碾茶、磨茶、罗茶、择水、取火、候汤、热盏、点茶(调膏、击拂)等,与唐代煮茶法颇相似。
点茶法虽在明代因散茶出现而退出历史舞台,但在文人中间,一直保留着余绪。明朱权《茶谱》中就记载了这种品饮法:“命一童子设香案携茶炉于前,一童子出茶具,以瓢汲清泉注于瓶而饮之。然后碾茶为末,置于磨令细,以罗罗之。候汤将如蟹眼,量客众寡,投数匕入于巨瓯。候茶出相宜,以茶筅摔令沫不浮,乃成云头雨脚,分于啜瓯。”这是对点茶法非常细致的描述。
瀹茶法是将茶置茶壶或茶盏中,以沸水冲泡的简便方法。瀹茶法直到明清时期才流行。朱元璋罢贡团饼茶,遂使散茶(叶茶、草茶)独盛,茶风也为之一变。明代钱塘人陈师所著《茶考》中记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这种用沸水冲泡瓯、盏之中干茶的方法,沿用至今。
明清更普遍的还是壶泡,即置茶于茶壶中,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盏或瓯、杯中饮用。据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等书的记载,壶泡的主要程序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投茶、冲泡、酾茶等。现今流行于闽、粤、台地区的功夫茶,正是典型的壶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