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12日

茶令与茶谜

(品茶说茶之四十三)

□ 周新华

阅读数:2357   本文字数:1217

 

以前只听说有酒令,还没听说过茶令的。其实茶令很早就有。早在南宋时,大文人王十朋(得过状元的)就在一首诗中写过“搜我肺肠著茶令”的句子。那什么是茶令呢?王十朋这样解释:“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具故事,不同者罚。”由此来看,所谓茶令,与酒令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场合不同,一是在酒席上,一是在茶宴中。

据《中国风俗大词典》的解释,茶令初流行于江南地区,“饮茶时以一人令官,饮者皆听其号令,令官出难题,要求人解答或执行,做不到以茶为赏罚。”挨罚多者也会酩酊大醉,脸青心跳,肚饥脚软,谓之“茶醉”。

说到茶醉,我是有过体会的。有一年到上海参加我学生举办的一个“七碗茶礼”活动,在一个小时的仪程中,硬是喝了七大杯普洱茶,没有一点茶点相佐,喝到后头大汗淋漓,肚子既胀又空(饿的),真是着实领教了一回什么叫“茶醉”了。

李清照和她丈夫赵明诚是宋代著名的一对文人雅士夫妻,他们通过茶令传递情感。这种茶令与酒令不大一样,赢时只准饮茶一杯,输时则不准饮。他们夫妻独特的茶令一般是问答式,以考经史典故为主,如某一典故出自哪一卷、册、页。赵明诚写出了一部三十卷的《金石录》,成为中国考古史上的著名人物。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叙她与赵明诚共同生活时行茶令搞创作的趣事佳话:“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样的风雅之事,大约只有近代的钱钟书、杨绛夫妇可以媲美。

说完茶令再说茶谜。所谓茶谜,即谜底与茶有关的谜语,常常是带着许多故事的。相传古代江南一座寺庙中住着一位嗜茶如命的和尚,他和寺外一食杂店老板是谜友,平时喜好以谜会话。有一夜,老和尚让徒弟找店老板取一物。那店老板一见小和尚装束,头戴草帽,脚穿木屐,立刻明白了,速取茶叶一包叫他带去。原来,这是一道形象生动的“茶”谜,头戴草帽暗合“草字头”,脚下穿木屐,扣合“木”字为底,中间加小和尚是“人”,组合成了一个“茶”字。我现在经常应邀去各地做中国茶文化的学术讲座,我取的标题就叫“人在草木间”,这其实也是一个字谜,说的就是“茶”字。

最早的茶谜很可能是古代谜家撷取唐代诗人张九龄《感遇》诗中的“草木本有心”,配制的“茶”字谜。民间口头相传的茶谜中,有不少是按照茶叶的特征巧制的,如“生在山中,一色相同。泡在水里,有绿有红。”民间还有用“茶”字谜来隐喻百岁寿龄的,是将“茶”字拆为“八十八”加上草字头(廿)为一百零八岁,故有“茶寿”之说。

唐伯虎、祝枝山这对明代苏州风流文人之间猜茶谜的故事很有意思。一天,祝枝山踏进唐伯虎的书斋,只见唐伯虎脑袋微摇,吟出谜面:“言对青山青又青,两人土上说原因,三人牵牛缺只角,草木之中有一人。”不消片刻,祝枝山就破了这道谜,得意地敲了敲茶几说:“倒茶来!”唐伯虎大笑,把祝枝山推到太师椅上坐下,又示意家童上茶。原来这四个字正是:“请坐,奉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