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11月10日
葳蕤枝干凌霄去
——草木笔记之七
□ 杨吉元
阅读数:3990 本文字数:1908
上世纪80年代有一首著名的现代诗《致橡树》,其诗一出,作者舒婷出了名,成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凌霄花则被打入地狱,变为依附他人、缺乏独立人格的象征。那时,我在大学读中文系,自此便知道了朦胧诗,也认识了凌霄花。
凌霄花在我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栽培历史,早在《诗经》里就有记载:“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苕之华,其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苕之华》)意思是说苕花盛开,一片黄色,叶子青青,沃若葱茏。诗中的苕花,即为凌霄花。凌者,逾越也;霄者,云天也。凌霄花“蔓生,必附于木之南枝而上,高可数丈”(清·陈淏《花镜》)。除此之外,凌霄花还有不少的别名,如紫葳、茇华、女葳、陵时、武威、鬼目、五爪龙、吊墙花、白狗肠、上树龙、杜灵霄花、上树蜈蚣等。
凌霄花,我国四大传统藤花(紫藤、凌霄、忍冬、葡萄)之一。凌霄初萌,枝蔓数尺,柔韧细嫩,一边抽枝,一边向四周延展。一旦攀上大树或岩石,便依附他物,全力而上。多年的凌霄花,藤粗如碗,劲韧沉稳,直插云霄。他物有多高,它便攀附有多高。每到初春,老藤抽出嫩枝,一枝生成数叶,翠叶团团如盖,叶子碧青,尖长有齿,有一种粗枝大叶之感。自夏至秋开花,开花一枝十余朵,花头五瓣,状如牵牛花,远看好像一个个小喇叭,一簇簇橘红色的花朵,缀于枝头,迎风飘舞,格外绚烂,惹人喜爱。清朝戏曲作家谢堃,在三十多年的漂泊生活中,亲自种植和亲眼所见了140多种奇花名木,撰写成《花木小志》一书,他对凌霄花作了全面而细致的介绍:“凌霄,其花蔓绕,得木而生,可高数丈。蔓间生软茎如爪,缠木坚甚。春枝生叶,其叶齿齿。生花一茎十数朵,大如牵牛。花头五瓣,赭黄色,有红色点。”凌霄花已经成为中国人喜欢栽种的重要棚架植物之一,常将其植于廊架、墙垣、花门、假山等处,让其攀援向上生长。
凌霄花是依附他物生长的夏季之花,正因为凌霄花茎蔓具有攀附大树或墙壁方能向上生长的习性,使得人们对这种花卉产生了褒贬不一的评价。
凌霄花以其柔弱之姿、执着向上之状,至百丈崖头甚至耸入云端之势,受到世人的赞美,盛赞其倔强血性、志存高远的品格,引来无数文人墨客赞赏有加。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了一则轶事:西京富郑公园中,一株凌霄花与众不同,挺然独立,高四丈,围三尺余,花大如杯,旁无所附。凌霄花这种执着向上的精神,被文人墨客所认可,并成为诗歌描绘的重要对象。唐代欧阳炯《凌霄》诗云:“凌霄多半绕棕榈,深染栀黄色不如。满对微风吹细叶,一条龙甲入清虚。”描绘了凌霄花具有龙的俊美姿态,直插天空,气势不凡。宋代贾昌期赋诗《咏凌霄花》:“披云似有凌霄志,向日宁无捧日心。珍重青松好依托,直从平地起千寻。”颂扬了凌霄花有凌云之志、不居功自傲的谦逊品格,一旦以青松为依托,便拔地而起,凌空盛放。
凌霄花又因其藤蔓附木而上、攀援升高的品性,常常被一些人所鄙视,并用来比喻为趋炎附势、虚荣炫耀之人。因凌霄花须依附奇石古木棚架等才能“得势”,故《三柳轩杂识》称它为“势客”。白居易《有木诗》曰:“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偶依一株树,遂抽百尺条。……寄言立身者,勿学柔弱苗。”从诗意可以看出,白居易对那些像凌霄花般喜欢攀附权贵的人,极为反感,谆谆教诲世人要以凌霄为训,处世要自立自强,千万“勿学柔弱苗”。此后咏凌霄者,皆未脱其窠臼。宋代梅尧臣在《和王仲仪二首》说:“层霄不易凌,樵斧谁家子。一日摧作新,此物当共萎。”一旦大树被樵夫砍伐,凌霄花也就与它一起玩完了。显然,梅先生见过很多攀龙附凤的人,心中厌恶,波及到了无辜的凌霄花。舒婷在《致橡树》里有这样的句子:“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诗人在讴歌独立坚贞的爱情时,将木棉与凌霄花相比,以致于凌霄花背上了只知攀援与依附的恶名,从而让世人对凌霄花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攀附高枝、炫耀自己的负面印象。
除观赏价值外,凌霄花还是一种传统中药材。性苦平,无毒,花、茎、叶、根均可入药,有行血去瘀、凉血祛风之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产后乳肿、皮肤瘙痒等病症。苏颂《本草图经》曰:“今医家多采花,干之,入女科药用。”李时珍引《圣惠录》方,说适用于糖尿病患者:“凌霄花一两,捣碎,水一盏半,煎一盏,分服。”
在古人看来,凌霄花好看,却不好闻,甚至说连花瓣上的露水都不能碰。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曰:“凌霄花中露水损人目。”宋彭乘《墨客挥犀》讲得更具体、更玄乎,说凌霄花有毒,不可近眼,有人仰视凌霄花,露滴眼中,后遂失明。之后,这种说法常见于各类医书、植物书。如李时珍也说:“花不可近鼻闻,伤脑;花上露入目,令人昏蒙。”凌霄花还有一名,叫堕胎花,宋代学者郑樵在《昆虫草木略》说:“然闻能堕胎,妇人不可采。”未知真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