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10月16日

最美不过家乡味

——《陇味儿》读后

□ 苏 砚

阅读数:1828   本文字数:1593

 

犹记得,那是江南仲春时节的早上,苏州的朋友陪同叶梓老师到平江路闲逛,约我一起相见。我请他们在品芳茶社吃早茶,必不可少点了些苏州的时令糕点。可能是触食生情,吃的过程中,叶梓老师很自然地跟我们聊起了他家乡甘肃天水的特色美食,绘形绘色,极其诱人。无形之中,我们吃着“苏州糕点”,遥想着千里之外的“天水美食”。这是2014年初次跟叶梓老师相识,让我见识到了,他不仅是一名诗人、作家,更是一名地道的“美食家”。

2015年初夏,叶梓从杭州报业集团调到苏州吴中文化馆工作,算是正式定居苏州。当时,他约了我和古吴轩出版社的张颖老师吃饭。聊天中得知,虽然他刚定居苏州,但是对苏州美食的了解甚多,讲出了很多美食的故事,令久居苏州的我汗颜不已。可见叶梓对各地美食,都颇有熟稔之情。无论他身在何处,距离家乡多远,记忆深处的那抹乡愁和乡味,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渐浓郁,萦绕于心。

叶梓因人缘好,在苏州结交了一帮朋友。闲暇时,朋友之间会组饭局。每次饭局上,他幽默诙谐的话语,总会逗得一桌人喜笑颜开。嘻笑之余,借吃谈吃时,他会饶有兴致地讲起美食,特别是他家乡的美食。叶梓讲得头头是道,绘声绘色;大家听得津津有味,谗诞欲滴。有几次饭局,因他在老家,没有参加,就少了嘻笑,减了气氛。饭局上有他在,气氛会与众不同。一如吃饭时,大家不听他讲点美食故事,就少了滋味,亦少了惬意。饭局上初次跟他相识的人,有些后来慢慢成了他的至交好友,大多源于对美食的喜好和研究。叶梓定居在距离家乡两千公里外的苏州,不可能随时随地吃上地道的家乡美食,时间久了,乡愁的结系得也紧了,味蕾也会变得寂寥,如何消减对家乡美食的思念?苏州的商场、商业街、大街小巷等处,遍布着外省市的特色美食店铺,叶梓时常留意或寻访西北人开的美食店,特别是面食店。有一次,饭桌上他很欣喜地告诉大家,在苏州吃了很多家兰州拉面,前阵子跟外甥去工业园区凤凰书城楼下的兰州牛肉面馆,终于吃到了接近家乡味的拉面。在苏州,他乐此不疲地去寻觅跟家乡有关的美食,我想,无非是他以此来慰藉乡愁。

而《陇味儿》,就是叶梓盛放乡愁的一册怀乡之作,有着迷人的甘肃风情。

在《陇味儿》里,他将平时讲给朋友听过的美食故事,汇集成一本整体介绍甘肃美食的书,无疑是一本甘肃的“饮食经”,也是甘肃饮食文化的散文读本。翻看《陇味儿》,首先看到叶梓在序言里坦言:“其实是我在异乡的天空下写下了一本怀乡之作,字里行间有我或悲或喜的记忆,有我的青春年华,也有我无处安放的那抹乡愁。”他从自己的出生地、成长地天水写起,浆水面、黄米糕、锅盔、呱呱、猪油盒……光听这些名字就令我万分好奇,很想品尝一番。家乡的美食,成了他身在异乡的乡愁。正如他在《浆水面》里写道:“浆水面在天水人心里,已经成为一种情结。多少远走天涯的天水人,只要给家里打电话,除了诉说思念,都会不例外地说:真想吃一碗浆水面!”

叶梓在甘肃生活了很多年,他走遍了甘肃的各个市(州)、县甚至乡镇,每到一处,都会探寻、了解、品尝当地的美食,久而久之,那些美食深烙在他的脑海里、味蕾上。在《陇味儿》中,叶梓从家乡天水起笔,到陇南、陇西,再到兰州、临夏、甘南,最后至河西走廊落笔。以行政区域的布局,以各自地方特色的美食,自东向西,把自己曾经涉足品尝和知晓的一道道美食,转换为一篇篇文章,追根溯源,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为读者开启了纸上的寻味甘肃之旅。值得一提的是,叶梓的写法,有别于惯常的美食写作手法,他有机结合了地方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传统习俗、地理环境,使得每种美食因地而异、独具特色。《陇味儿》里,除了写到各种甘肃美食的名称由来、轶事典故、制作过程、食用方法之外,还写到了很多和美食相关的朋友,点点滴滴,真挚朴实感人——毕竟,人与美食之间,永远无法割离。

吃惯甘肃风味的叶梓,在异乡苏州,依旧想念着故乡那家常的美食。于他而言,最美不过家乡味。

 

(《陇味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0年9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