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9月28日
祠堂寻梦
□ 许永良
阅读数:1436 本文字数:1002
记得小的时候,莲花源里稍大一点的村庄,都建有祠堂。生养我的小村叫岩珠,当时不足二十户人家,大都姓许。父亲曾经吿诉我,我们许家来自徽州,祖上迁徙到此已有七百多年历史,在这里建有连片的徽派住房和一座大祠堂。在太公那一辈,由于厨房失火,祠堂以及大部分住房被烧毁,从此家族衰落。到了父亲这一辈,大多靠做长工放牛维持生计。我小的时侯,许家祠堂的遗址还在,上面遗留着硕大的柱础和石鼓。
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另外两座祠堂。上小学时,学校设在隔壁昴畈村的许氏祠堂里,这是个三进两天井的大祠堂,前有戏台后有神殿,数十根柱子有合围粗,雕梁画栋十分壮观。在这里,我受到启蒙教育,读了三年初小。到了大跃进年代,刮起了创办共产主义小学风,莲花公社把所有小学的学生,都集中到公社所在地郭村,办起了共产主义小学。郭村有两座大祠堂,其中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许氏祠堂,祠堂前约百米处,立有一座高大的木质牌楼,这牌楼年代久远,上有奉旨兴建的描金大字,雕龙画凤,色彩斑斓,十分壮观。牌楼前有一石砌的小广场,周围有小店、旅社、邮局等,是当时村里的活动中心。顺着牌楼往里走,是用茶园石板铺就的甬道和台阶,两边还设有厢房。走进祠堂,设置与昴畈祠堂差不多,但多了一进,大了不少。廖家祠堂比许家祠堂稍小,但也古色古香,相当不错。由于学生太多,校舍和教室都成问题,就借用祠堂作教室。我们四、五、六年级的教室就安排在许家大祠堂,宿舍安排在大樟树旁的庵堂里(今莲花中心小学)。由于吃饭不要钱,浪费太大,不到一年,就解散了,我们这些离郭村较近的学生,被划到莲花完全小学,继续完成小学学业。
后来,莲花源里的很多祠堂都被拆毀,有的被改建成大礼堂,有的拆后建成了民居,就连郭村的木牌楼,也被作为“四旧”拆除了。现在,莲花源里仅存的祠堂,就是林茶村的汪氏宗祠。
汪氏宗祠,有两进一天井,内部虽然经过整修,但仍保持原貌。祠堂正中挂着“敦厚堂”三个字,中间是祖宗木雕彩色坐像,两傍悬挂着家训、家规及八景诗。据《云峰汪氏宗谱》记载,林茶汪氏是元至正年间(1341—1368)从兰溪迁来的,清乾隆戊辰年(1748)始建“敦厚堂”宗祠,道光乙巳年(1845)重修。此后一百五十多年来,历经整修而保持原样。祠堂不仅是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是进行家族教育的地方。据当了三十余年村干部的老支书汪土根介绍,汪家村乃至整个林茶村,数十年来,邻里和睦,即使有了矛盾,也都是通过调解协商解决,这当中,家规家训的约束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