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7月21日

我为新安江水库首次泄洪做报道

□ 程永成

阅读数:2952   本文字数:1549

1983年6月28日,新安江水库首次开闸泄洪。

 

新安江水电站大坝是1959年9月开始蓄水的。1960年4月,第一台机组发电。1965年12月,电站全面竣工。1966年7月12日,为了测试溢洪道功能,开启9孔溢洪,大坝经受住了考验。

1983年6月,新安江水库上游普降大雨,水位急剧上涨。到了6月28日,水位已经突破107米,为水库建成以来最高水位,国务院决定开闸泄洪。

听说要泄洪,作为当时建德人民广播站记者的我坐不住了,这可是头条新闻啊!但是,那天正好我值班,通讯员的稿件要下午3点以后通过邮局送来,编播组其他记者都去现场了,我赶紧寻找现存的稿件,赶在中午12点之前,把当天的“建德新闻”编好,交给播音员后,中饭也顾不上吃,找了一辆自行车,飞快地赶到电厂。

大坝前已是人山人海,桥头是第一道防线,有工人纠察队把守。我掏出单位发的红塑料皮记者证,纠察队才让我进。到了第二道防线,有驻厂武警部队和纠察队联合把守,我的记者证又发挥了作用。到了厂房,里面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通往电梯的甬道早已被挤得水泄不通。我奋力拨开一个个肩膀,挤到电梯门口,给纠察队员出示记者证,顺利地上到坝顶。

电梯间旁边就是临时会议室,浙江省水利厅钟厅长主持泄洪任务,他手里拿着国务院的泄洪令。参加会议的除了电厂主要领导和技术权威,都是上下游各市县区的主要领导,建德的张义根书记也在场。当时会议开得很胶着,原定12点泄洪,一直到16点都实施不了。电厂和下游的领导力争缓泄,理由是,大坝设计泄洪水位是107米,但是是有余地的,因为大坝建成24年来从未泄过洪,下游两岸几乎没有泄洪防洪意识,码头、厂房、库房、民房、宾馆、酒店、小型桥梁、农田、船只等等,无数设施设备根本来不及搬迁,尤其航运,在当时还是很重要的交通货运、客运渠道,另外,建德的化工、食品、水泥、石料、煤炭、味精等对航运有很大依赖的企业都在江边。

尽管意见不统一,但国务院已经批复,这洪还是要泄的。最后,钟厅长决定:下午5点30分开闸泄洪。

我立即跟着电厂工程技术人员跑到五号闸门。

指挥员举着手旗,衔着口哨。司机在龙门吊上注视着指挥员。我打开录音机,拿起话筒:“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建德人民广播站记者话丁。今天是1983年6月28日,现在是下午5点30分,我在新安江水电站坝顶五号闸门为你做现场报道。新安江水库第一次泄洪……”

“嘘——”“哐当——”“嘘——”“哐当——”哨声一响,闸门一点一点提升,水声从“丝丝”到“哗哗”,最后到“轰轰”。我又赶紧跑到坝前沿口,报道库水倾泄的壮观场景。由于当时的捕捞技术和拦网技术落后,有很多鱼从溢洪口飞射而出,在白色飞瀑之上腾跃,引起大家惊呼。

之后,我又找厂长采访。厂长忙得不可开交,坝底南岸的变电系统因泄洪发生故障,厂长把总工程师介绍给我,总工向我介绍了上游流量,目前的水库水位,以及泄洪的相关技术情况。

我想,首次泄洪,意义非凡,必须要采访最高领导,好在最后钟厅长回答了我的提问。

采访结束,我赶紧下坝。可是从原路已经无法返回,只有从北岸的上坝公路下到厂办公楼前。我赶回广播站,已经是晚上7点多了,赶紧到制作机房,制作现场录音报道。但广播站领导表示,这条新闻还是要再考虑考虑。

我不甘心,继续制作,想着明天说不定领导开会后会用。制作完成后,我突然想起浙江人民广播电台,他们没有来记者,于是,我拨通省台通联部电话。对方很急切,要求我马上送去。我答第二天送。

节目带制作好已是深夜了。早班客车是6点开车,我怕睡过头,就在沙发上坐到天亮。

经过四个多小时的旅途奔波,终于在吃中饭前到达杭州武林门车站。当时的我刚刚参加广播工作,没有去过浙江台,一路找警察问路,终于找到浙江台,把节目带交给了相关负责人。

6月29日傍晚,我早早地候在广播站播出机房,早上6点,浙江人民广播电台“浙江新闻联播”第一条就播出了我在新安江水电站坝顶的播音。我的建德普通话,上了省台头条,让我终生难忘。

 

2020年7月8日,新安江水库首次开9孔泄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