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7月20日

“草根艺人”余一夫的陶艺人生路

阅读数:2354   本文字数:1524

 

近日,记者走进明珠小学“陶艺乐园"手工坊,看到民间艺人余一夫正在对一件长约70厘米、宽65厘米、高65厘米、重70余斤的大型神话龙龟(赑屃)陶艺作品进行精修,只见他用竹刀一刀深、一刀浅地刻着,龙龟的神韵渐渐在他手下展现出来。

已在陶艺路上前行了30多年的余一夫,一路钻研,一路进步,至今已创作了各种题材的陶艺作品数百件,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草根艺人”。

今年刚好60岁的余一夫,留着一头弯曲长发,有点小胡子,中等身材,待人随和。余一夫自幼酷爱美术与雕塑,少年时,他偶然来到乡下一砖瓦作坊,见到师傅们将柔软、粘劲韧的泥巴摔打一阵后,制成砖块瓦片等建筑材料,顿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他想,绘画是在纸上完成,都是平面的。假如将所学的美术知识运用到泥巴里,就可以用泥巴创作出生动、立体、形象的泥塑作品了。从那时起,余一夫在学习绘画的同时,开始搜集古今中外艺术大师们的雕塑作品。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他只能从刊物杂志上见到一些雕塑的插图,他认真地一一收集起来,观赏、临摹、学习。慢慢地,他可以用泥巴捏出飞禽走兽、人物花草等实物了。每当看到自己又捏出一件生动形象的作品,余一夫心里简直比喝了蜜还要甜。由于刻苦钻研、执著追求,他很快掌握了泥塑制作的捏、压、搓、揉、贴等关键技法。

39岁那年,因企业倒闭下岗,余一夫便一门心思扑在艺术创作之中,创办了陶艺馆,专门开始陶艺创作。之后,他被我市多所中小学校聘为陶艺辅导员,开设校园陶艺课堂,使陶艺传统文化在中小学生当中得到弘扬与传承。余一夫在指导学生的同时,自身的文化修养也得到提升,创作思维空间也越来越宽广,更具有多样性。他先后创作国学经典、农耕文化、时代楷模、城市飞跃等具有鲜明时代主题的陶艺作品,鲜活灵动、栩栩如生,让观赏者赞叹不已,同时由他指导的一些在校学生,多次在省市各级艺术节比赛中获大奖。

2018年初,明珠小学建成了全市首家红领巾气象站,学校希望他创作一件和气象相关的大型陶艺作品,余一夫通过几天的思考,决定用陶泥捏制一件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创的《浑天地动仪》。张衡的地动仪是用青铜翻模制成的,是在一个大圆体上按放八条倒悬的龙,八条龙分别在八个方位,龙嘴含有龙珠,按照张衡的理论只要某个方位的龙珠掉落了,就表示这某个方位发生了地震。但是,如果用软软的陶泥去制作能行吗?余一夫在一没有参照物,二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一边思考,一边开始创作。

所有的陶艺作品都是空心的,陶泥偏软难成球形,又因收缩力很强,不能在内部摆放支撑架。陶泥要怎么保持成型呢?余一夫经过反复思考,决定把圆球分为两半制作,一边捏一边加垫子固定,等到半圆球半干燥可以竖立了,再将两个半圆合并粘捏成一个大圆球。大圆球做成后,接下来是捏制八条龙,龙身也是空心的,龙首、龙身、龙爪一点点地捏制……经过反复试验操作,八条龙均粘捏在了大圆球上,并且用胶带绑定。陶泥没有干透之前,余一夫每天都要查看陶泥收缩的情况,并把松动的绑带重新固定好。之后,他又捏了八只口朝上接龙珠的青蛙。部件全部完成后,他对这件宏大的陶泥作品进行了全面的修饰雕琢,前后经过两个多月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这件独一无二,高100厘米、直径150厘米、重达600多斤的大型陶艺作品《浑天地动仪》诞生了!

该作品气势宏大、形象逼真、技法精湛,一经展出,就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师生们的肯定和赞誉,也成为余一夫多年陶艺创作中最值得记忆、难忘的一件作品。

一块泥巴、一把竹刀,风风雨雨30多年,痴迷陶艺文化的余一夫深有感触地说:“创作任何作品,首先要自身被感动,激发出创作热情,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吸引观众、感染观众。陶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以物载道,蕴含着深厚宏博的中华文化精髓,希望年轻一代也能通过不断的实践、创作,提高艺术修养,更好地传承陶艺文化。”

(记者  宁文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