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6月05日

一曲溪流一曲烟

□ 陈利生

阅读数:2277   本文字数:2130

 

春天的西溪,野趣横生,素面朝天。

纵横交错的河汊水巷是湿地流动的脉搏。当船工小徐摇着小橹,荡开粼粼波光,溅起一串婉转悠扬的吴韵小调时,水乡的美景顿时随波轻晃起来,呈现出一个清新幽丽、风姿绰约的西溪。

面对一望无际的嫩芦,满眼绿茵,春水一泓,山水的清音缱绻而来,宛如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都说江南是水做的,水是西溪四处流动的生命元素,河塘是西溪地理特征的基本符号。

碧水倒映着蓝天,岸边杨柳依依,细细长长的叶子浸润成了翠绿,这是最让人心动的了。清澈的水面落英缤纷,缀满了紫红色的花朵,鱼儿不时探出脑袋,时而有三两只野鸭倏然从水中钻出来,调皮地扑楞着翅膀……“千顷蒹葭十里洲”,那种浩淼、古寂、幽静的野趣,着实勾魂摄魄。

春风轻轻地吹拂着河塘,水面微微荡起连绵的涟漪。桃红柳绿夹道,芦苇摇曳荡漾。梅、桃、李们都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桑树、菱角、莲花也都不约而同地铺陈起了新绿。是的,一切都醒来了,一切都在萌芽,一切都在生长。

我喜欢西溪的细腻颜色,深深浅浅,富于层次。早春芳姿初绽的新绿,夏天采菱赏荷的诗意,深秋芦花飞舞的素颜,冬日踏雪寻梅的静美……它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分水域,都勾画得那么自然,那么生动。

在大洲小渚的怀抱里,西溪急不可耐地向人们展示它那恬静的温柔。

然而,历史中的西溪湿地,是否今日的锦绣模样?非也!

西溪湿地本是一个“大家闺秀”,历史上,它的面积足足是现在的6倍,有60多平方公里。从清末民初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西溪日渐衰败,许多名园古刹因年久失修而倒塌,南岸的旧时景观再也无从寻觅。由于过度的人为干预和缺乏保护,水质受到严重污染,使这片湿地逐渐萎缩,湿地“冷、野、淡、雅”的意境随风湮灭……西溪呈现给世人的,已是一副千疮百孔、伤痕累累的容颜。

蒹葭苍苍,苇草荡荡,波光里倒映谁的眸子与心事?

进入新世纪,这片湿地终于等来了蝶变的日子。西溪湿地综合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生态驳坎,休养生息,使它的秀美容颜,在被遮蔽百年之后,又重现在世人面前。

脱胎换骨的西溪是幸运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杭州人用心守护着大自然赐予的这一方好山好水。据说,当年,村民对改造西溪也很有见识。改造堤塘时,原本打算用不会腐烂的松木桩,但村民建议,“松木桩是死桩,柳树桩是活的,有生命力,可以生根发芽”。这一建议直接被政府采纳,如今,才有了水道边一排排柳树桩的堤塘。柳树根盘根错节,紧紧“牵”住堤岸的样子,诠释了这片湿地最淳朴的“生态学”。

沧海桑田,岁月变迁。拨开近代历史的尘埃,经历现代文明的冲刷,西溪来了个华丽转身。水更清了,河更畅了,西溪作为城市绿肺的功能真正凸现了,大众又多了一个共享的绿色空间。

是啊,环境变美了,公园开放了,300多名像小徐这样的原住民,又回西溪上班了,小日子过得好安逸。在祖祖辈辈的家园上班,这种感情无与伦比,让西溪人倍觉自豪!

自从钱塘江的清水引进西溪,鱼儿也多了。水乡长大的小徐还是位“捕鱼达人”,在我们的“鼓动”下,开始了他的“表演”:看准一个鱼儿集中的地方,小徐立马抡起竹竿撒网,还不忘喊一嗓子:“赶鱼咯!”待渔网沉入水下,大片水波晕开,他便赶紧收网。渔网很沉,他知道自己又有收获。果然,3条四五斤重的大白鲢被他打了上来。好家伙,赢来一片喝彩!

是的,西溪人苏醒了!如小徐一般的村民们,一根长长的竹篙撑开了时光的空隙,穿梭往来的小舟,在扬篙收篙之间,把西溪的每一个日子勾勒得异常清亮。

“芦锥几顷界为田,一曲溪流一曲烟。”

无疑,西溪是美的,观柿听芦,龙舟胜会,蒹葭泛月,无不令人向往;西溪还是风雅的,名人碑刻、诗词歌赋、亭台楼阁、寺庙庵堂,其人文的蕴藉深厚,无不令人折服。

千年前,西溪已是舟楫繁华之地。远在东晋时,就有文人骚客歌咏这片溪流交错、蒹葭苍苍的湿地了;唐朝,西溪之名出世;至南宋,更达到它声名的高峰。

很多老杭州人,惦记着童年在这里摘柿子的美好记忆,很多文化人,对这里的文史遗迹如数家珍。现代的郁达夫,曾在《西溪的晴雨》中拿它与西湖比较:西湖“太齐整,太小巧,不够味儿”,而西溪充满了“野趣”。

作为杭城独有的一片江南水乡,清幽而野味十足的西溪,自古就是隐逸之地,被历代文人雅士视为乐土,苏东坡、米芾、唐伯虎、冯梦桢、洪升、厉鹗等寓居卜筑、唱和歌咏,留下了大批诗画墨宝。“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明人张岱在《西湖寻梦》中对西溪的赞美是如此热切。

千余年的文化积淀,无数文人墨客的歌咏,在这方水土里,每一滴溪水,每一寸草木,都渗透了人文的情怀。

步履轻便,暖风微醺。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错落有致,行走其间,不同历史时代的典故,从小徐口中缓缓道来,用那吴侬软语说出,在荡漾的碧水波光中竟如此温润……

行至潭边的三棵百年老樟下,小徐骄傲地说,越剧的源头就在此呢!果然,顺着他的指引,三棵大香樟围抱之处,有一个古戏台。台上轻柔婉转的旋律回荡在河塘上空。香樟树下,座无虚席。观众们一副凝神入迷的样子,生怕错过每一句经典的唱词。

西湖和西溪,都是造物主恩赐给杭州的瑰宝。如果说,西湖是一颗明珠,那么,西溪就是一块美玉。

这一块块方塘,一段段河流,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遐想,它把古今历史、天光云影、日月星辰、今日风情一道兜留在此。徜徉在西溪的春色中,我感到希望在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