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20年05月21日

踢毽子

——老游戏系列之十三

□ 杨吉元

阅读数:6395   本文字数:1886

 

“1,2,3……77,78,79……”

大地宁静,旭日东升,山区的小学沐浴在温暖的金色阳光中。学校小操场上,经常会出现这样一幕:一个女孩单脚站立,另一只脚向左弯起,放下,弯起……一只毽子如同一只美丽的蝴蝶,在她眼前不断地上下翻飞。女孩的两只手有规律地摆动着,身轻如燕。大家围成一圈,随着跳动的毽子,口里不断地数着数字。

踢毽子是女孩子最为喜欢的游戏之一,课间的操场,饭后的樟树底,甚至在吃完晚饭之后昏黄的院子里,到处可见她们的身影。

踢毽子对场地要求不高,晴天室外,雨天屋里,随时随地都可踢,只要有毽子就行。那个年代,几乎不可能去买现成的玩具,一切都是土法上马自己制作的,毽子也是如此。

离年关近了,过年的气氛越来越浓,家家户户忙着除尘、办年货。那天早上,母亲烧上热水,手拿一把磨得铮亮飞快的菜刀,从鸡窝里抓出两只羽毛金黄的阉鸡。阉鸡在一阵扑腾后便没了气息,母亲将阉鸡放到开水桶里,一手紧紧地抓住鸡脚,一手快速地拔着鸡毛,顺手掼在一边。这时,我和妹妹最为开心,在一旁拼命地抢着鸡毛。我抢鸡毛主要是为了等鸡毛换糖的货郎,可换取弹弓、凉糖之类,卖给货郎的鸡毛无所谓好歹,而扎毽子自然要用质地最好、外观最美的羽毛。后来,我俩约定,漂亮的尾毛由妹妹先挑,剩余部分全归我所有。

光有羽毛肯定是不够的,做毽子的材料还需要铜钱、鸡毛管、小布条等。底托一般用铜钱,现在铜钱可是稀罕物,而过去家家户户有的是,抽屉里随便一找,便会蹦出几个来。铜板不能用,需要两枚中间有一个方孔的那种铜钱。没有铜钱时,妹妹就用橡皮加工成圆形,中间钻个孔,似乎也能用,只是游戏时,毽子太轻,落地太慢,甚至出现“本末倒置”的状况,玩起来自然不畅快。

做毽子并不难,先将一段空心鸡毛管的一端剪成四到六瓣,鸡毛管穿过铜钱的方孔后,将几瓣分开,使之与铜钱底部紧贴,再用另一块铜板衬底,把对折的部分压紧,鸡毛管垂直于铜钱并位于中心,整个形状就如T型。然后拿一块小布将两个铜钱包上,用棉线将鸡毛管与铜钱相交的根部紧紧地缠绕几圈后扎实。这样,毽子的底座就做成了。接下来,再把数根鸡毛插进鸡毛管,底部扎紧,鸡毛尖儿向外散开,一个如喇叭花模样的毽子即告制作完成。

踢毽子游戏不分男女,老少皆宜,不过最喜欢、最擅长的还是女孩子。她们动作灵敏,身体轻巧,尤其是两脚配合得天衣无缝,踢毽子姿势也是花样多多。我们男孩子天生不是踢毽子的料,两腿硬邦邦,只能用脚尖往上踢,而且就那么三四下,毽子便直落在地,让人羞煞。

踢毽子的基本动作主要有四种,一是内踢法,二是外踢法,三是用膝盖踢,四是用脚尖踢。

一个人踢毽子,一般是比谁踢的数量多,技术好的,一次可以踢几十下,甚至几百下。于是,便增加难度,产生了变式(花式)踢法。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曾经写过一篇《踢毽子》的文章,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我们那里毽子的踢法很复杂,花样很多。有小五套,中五套,大五套。小五套是‘扬、拐、尖、托、笃’,是用右脚的不同部位踢的。中五套是‘偷、跳、舞、环、踩’,也是用右脚踢,用以左脚作不同的姿势配合。大五套则是同时运用两脚踢,分‘对、岔、绕、掼、挝’。小五套技术比较简单,运动量较小,一般是女生踢的。中五套较难,大五套则难度很大,运动量也很大。要准确地描述这些踢法,是不可能的。”

踢毽子可以一个人自娱自乐地踢;也可以几个人来场比赛;假如有十几人,那么就围成一个圈,集体踢。集体踢,特别热闹有趣,猛力一脚,毽子直入上空,大家齐刷刷的目光朝向空中,待毽子徐徐飘落的瞬间,就近的人小脚一伸,毽子又飞向空中,于是,大家又眼望空中……

踢毽子是我国古代民间的一项游戏,被人们誉为“生命的蝴蝶”。毽子古称“抛足戏具”,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唐宋时,踢毽子更为风行,技巧也更高超。宋代,由于踢毽子的人多了,还产生了以卖毽子为生的小商铺。明清时,踢毽子更为普及,民间甚至有了正式的踢毽子比赛。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记述北京民间踢毽子:“都门有专艺踢毽子者,手舞足蹈,不少停息,若首若面,若背若胸,团转相击,随其高下,动合机宜,不致坠落,亦博戏中之绝技矣。”由此可见毽子踢法之繁多。据说清光绪年间,承德有一个百岁老进士,能踢出喜鹊登枝、金龙探爪、狮子滚绣球等一百零八种花式,堪称一绝。

除了用鸡毛制作的毽子外,印象中,我们小时候踢得更多的是纸毽子,也就是用纸剪成如面条状的带子,扎成球形般的纸毽。另外还有以各种色布条为缨,以大组扣为底做的布毽。

儿时的毽子,至今还在记忆的天空里轻盈地翻飞;儿时的伙伴,也常常不经意地闯入我的梦中。一回到现实,却只留下一丝淡淡的回忆与微微的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