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20年04月09日
梅城钟楼山
□ 汪建春
阅读数:2349 本文字数:774
钟楼山,又称建安山,与秀山相接,在今建德市第二人民医院后面。
梅城西北面原先有座千年道观,叫龙兴观,道观里有口古钟,铸于唐景龙三年(709),毁于北宋崇宁四年(1105),绍兴三年(1133)道长苗希颐重铸。因龙兴观年久失修倒塌,古钟被搬迁到严州府衙谯楼内存放。明朝正德三年(1508),山西泽州人孟春任严州知府,他在城东建安山上建了一座大观亭,专门用来置放古钟,所以,人们又把建安山叫做钟楼山。
嘉靖十九年(1540),大观亭毁于大风,古钟曝于荒草丛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山东掖县人宿应麟任严州知府。当时,倭寇屡侵中国东南沿海,宿应麟带领同僚视察城防,于建安山上发现丢弃在荒草丛中的古钟,便对身边的同僚王瀛溪、胡方山、宋舜山等人说:“倭寇侵犹,正好用此钟来报警,平日亦可以用它来报时,我们应该把钟楼建起来。”众人—致赞同他的建议。
嘉靖三十五年(1556)十—月,钟楼开始动工重建,次年二月竣工,称洪音楼。江西参政何云雁碰巧在桐庐家里,宿应麟派人去桐庐邀请何云雁为钟楼作记,何云雁欣然答应,写下了《严州府重建钟楼记》。
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满洲人木和伦到严州任知府,他在洪音楼的左侧另建钟亭一座,把洪音楼用来祀文曲星。不久,钟亭和洪音楼同时被火焚毁,而古钟无恙。道光元年(1821),县绅王政懋认为,若用石料建亭,就不会出现这种事了,于是,他与洪继春、王华清、王思永等人协商,筹集资金,采购石料建钟亭。亭建好后,当时的严州知府刘重麟挥笔题写了“鸣盛亭”三个大字,挂在亭额之上,建德知县周兴峄还作有一篇《鸣盛亭纪》。
到了咸丰年间,石亭虽巍然而立,但钟已破裂不堪。光绪十二年(1886)县绅胡益先、戴宝善等人筹资重铸铜钟一口,置于重修后的石亭内。
抗战时期,日机轰炸梅城,古钟发挥了报警作用。
现在,钟楼、石亭等早已被毁,古钟亦下落不明。有人说,古钟是被日寇偷走的,有人说是1958年“大办钢铁”时熔掉的,说法有很多,至今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