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12月18日

细碎且晶莹的骨头

——读李利忠诗集《晒盐》

□ 叶晓燕

阅读数:1153   本文字数:1346

在诗歌有如这个季节的落叶漫天飞舞的年代,我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阅读时变得格外小心翼翼,轻易不肯打开一本诗集。我害怕玄深的沉思也害怕浅白的抒情,讨厌词语的迷宫,也讨厌失去想象力的言辞。但还是喜欢读诗,有时是因为被诗集的封面、名称吸引,有时是因为作者其人,有时是因为时间对,心情对。读李利忠的这本诗集占据了前面两个理由。诗集名为“晒盐”,封面是灰蓝的底色,散落着晶莹一片的盐(根据书名猜想的),再点缀以平面的简笔画,山、碗、罐、叶、牛等,有种日常化的朴实,但又给人从日常抽离而出的韵味。此外,印象中李利忠平时写的大多是旧体诗词,语言以端庄为主,这也让人好奇新诗的表达会是怎样的一种面貌。

看的第一首就是与诗集同名的《晒盐》:“人们修筑盐田,纳潮制卤/谁能想象,眼前一肚子苦水的大海/会吐出这么多细碎的骨头来。”三行,简洁之至。第一句,平常起笔,叙写劳作的场面,二三两句异军突起,由实而虚,把大海拟人化,这一肚子苦水的大海指向丰富,可以是艰辛劳作的晒盐渔民,也可以扩大至所有的人生。用“细碎的骨头”来喻指盐,非常耐人琢磨。这句诗让我想起一句俗语——咬碎牙齿往肚里咽,显得坚忍且沉重,但是诗句又翻过一层,“吐”出了细碎的骨头,又带给人一种轻松之感,有笑看人生的坦然、倔强。这些“骨头”在阳光下的盐田摊开,会是晶亮一片,显得颇为壮观、绚烂,在琢磨中把人带往悠远的境地。但在这样的虚化中,由于“苦水”“大海”“骨头”这些意象又是和“盐”相关联的,是日常化的事物,所以使整个表达“虚”中又是带“实”的,有种举重若轻、化大于小的自然之感。

通读整本诗集,取材的日常化、生活化是其一大特色,当然给这些事物施以何种色彩,则是表现出诗人瞬时性的思想火花,甚至是一个人的性情。《一年》中这样写:“杭州新天地霓虹声嘶力竭/遮蔽了拒绝再往上长的半山/在这样的时刻,我和手边的碗碟/面面相觑,侥幸于/依然保有脆弱与结实。”一个在厨房里很日常的场景,所看到的窗外的景也普通,但这些意象的组合表达后,却犹如一股清泉流过读者的心,生活的喧嚣和局促,在诗人的凝视中获得消解和回归,生活归于生活,自我归于自我。类似于这种风格的,还有一首很喜欢的是《鸟》:“雾霾散去/我对着天空学了声黄鹂/天空报我以开阔的蓝/我又学了声布谷/天空报我以更高远的蓝/我停下来。我暂时还不会别的/更多的鸟的啼鸣。”整首诗明净、通透,用轻盈来对抗生活的沉重,可以说与卡尔维诺的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另外,在阅读中还能感受到李利忠的风趣幽默,有时也犀利,或者偶尔也会矫情一下。《瀑布》和《挂念》这些诗充满着一种反差萌,让人在诗人脑筋急转弯般的思考中感受到风趣,而像《三座山》则是整首诗的想象非常有趣;“我辗转于肺腑间/不平之气日渐消磨/不复如秋凉”之类的诗句,则是对流年比较直接的深思;“细数飞鸟给天空/打的补丁,听任秋风在树梢磨刀”“油菜花恣肆得就像一个母亲/在不管不顾地嚎啕”“它的语言是燃烧的白雪”“我渴望一面湖涌进我的办公室”等诗句,很好地传递出诗人刹那思想的奇诡,犹如埋在诗中的一个个惊喜,而如《体内的酒鬼》这首诗,本身的构思就是一个惊喜。

读罢诗集,内心漾满一种愉悦感。如果找个具体点的表达,应该有如在秋阳中品读一册明清小品文的感受吧。

 

秋日  泡泡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