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7月01日
伍子胥隐居建德之谜
□ 帅以政
阅读数:7538 本文字数:2559
伍子胥(前559—前484),名员,原楚国人,春秋军事家、谋略家。公元前522年,楚平王听信谗言,欲将楚国太子太傅伍奢及长子伍尚、次子伍员斩草除根,伍尚毅然赴死,伍子胥几经辗转,从楚国逃亡吴国。后辅佐吴王阖闾西击强楚,荡平楚国都城,将楚平王掘墓鞭尸,以雪耻恨;北威齐晋,南平越国,为吴国称霸中原,立下不世之功。
据《建德县志》《桐庐县志》《富阳县志》记载:伍子胥从楚国经由本地逃往吴国。当地有很多地名与伍子胥有关,如建德的胥岭、胥村、胥溪和子胥渡,桐庐的胥村、歌舞岭,富阳的胥口镇等等。其中1986年版《建德县志》:“民间传说,伍子胥为避楚难,过昭关入建德,听说进入吴地,欣喜若狂,拔剑歌舞。有乡人言:‘你不知吴俗,不解民情,凭什么为吴王出力?’子胥在乡人启迪下,就地躬耕,习吴俗,察民情,为事吴作准备。”
然而,这一传说既无史料佐证,也悖于地理常识。
伍子胥奔吴,据《史记·伍子胥列传》记载:(伍子胥)到昭关,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此外,《越绝书》《吴越春秋》等史料皆载伍子胥奔吴路线:从昭关(含山县)渡长江,经溧阳,至吴都梅里(无锡)。
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东周列国志》,除有“伍子胥过昭关,一夜愁白了头”的典故外,还有“千金小姐”典故的出处:伍子胥渡过长江行至溧阳,饥困交加,见一浣纱女竹筐里有饭,便上前求乞。姑娘本碍于男女授受不亲,但还是动了恻隐之心。伍子胥饱餐之后,要求女子为他的行踪保密。姑娘遂抱起一石,投水自尽,以死保节。“伍员见女子投水,感伤不已,咬破指头,沥血书二十字于石上,曰: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之后,伍子胥征楚凯旋,特到浣纱女投水处,一掷千金,以践承诺。另据《越绝书·荆平王内传》载: “子胥遂行。至溧阳界中,见一女子击絮于濑水之中,子胥曰:‘岂可得托食乎?’女子曰:‘诺。’即发箪饭,清其壶浆而食之。子胥食已而去,谓女子曰:‘掩尔壶浆,毋令之露。’女子曰:‘诺。’子胥行五步,还顾女子,自纵于濑水之中而死。”至唐朝,李白撰写了《溧阳濑水贞女碑铭并序》,“千金小姐”一词更是声名远播,千百年来,这些历史典故已深入人心。
从地理上说,昭关即安徽省含山县昭关镇,位于南京西南的长江对岸,经溧阳至吴都(无锡)200多千米,而从昭关经建德胥岭再至吴都,距离长达700多千米。笔者认为,伍子胥从楚国昭关,绕道建德境地前往吴国的传说,不足为信。再则,当时吴楚大致以长江分界,建德距楚国边境已有300多千米,伍子胥入建德才知进入吴境之说不实。
那么,历史上伍子胥是否到过建德境地?经考证,主要有以下史料佐证,伍子胥不仅到过建德境地,而且时间长达六七年。
《史记·伍子胥列传》:(前521)伍子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乃进专诸(刺客)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五年而楚平王卒。(六年即公元前515年春)吴王僚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其中的关键词:进刺客,而退耕于野。伍子胥在设“专诸刺王僚”之局后,为防行刺失败而自保,便以“退耕于野”留了后手。而建德地处吴越边境,远离吴都,进有钱塘江水路,退有越国回旋,是金蝉脱壳的首选之地。
《左传·昭公二十年(前522)》的记载似乎更接近本文观点:(伍子胥向公子光)“乃见鱄设诸焉,而耕于鄙。”鄙即边邑、边境,而建德恰处吴越边界。略有区别的是,时间比《史记·伍子胥列传》早了一年。而刺杀吴王僚《左传·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与《史记·伍子胥列传》一致。
宋淳熙《严州图经》:“胥村,距城四十里,相传伍子胥尝逃难,抵此后以名村,有庙。”“在胥岭盖伍子胥别庙,旧不载祀典,绍兴九年,因修图经,考正本原,取吴山本庙封爵名之,岁时遣官致祭焉。”
结合以上史料,本文认为合理的经过是:
伍子胥向公子光进专诸后,便途经湖州无胥村(相传伍子胥经过这里,曾告诫村民,皆说“无胥”,故名,村内有伍相祠,已毁),再经杭州伍山(今吴山)、富阳胥口,退隐于吴越边界的建德桐庐一带,一边躬耕“以待专诸之事”,一边潜心钻研兴吴伐楚之策,夜夜望月长思,日日闻鸡起舞。这一蛰伏就是六七年,直到公元前515年专诸刺王僚,阖闾即王位,才乘吴王阖闾派来的船,从富春江上的胥溪口(子胥渡),前往吴都。需要说明的是,两千多年前,船是十分希罕之物,规格不亚于现在的豪车,非等闲之辈可以享用。
据《史记》和《吴越春秋》载,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其中“相土尝水,象天法地,造筑大城(苏州)”,并“七荐孙子(孙武)”。吴王阖闾九年,以孙子、伍子胥为将,大败楚军主力于柏举,五战五胜,长驱直入,横扫楚都郢城(荆州)。伍子胥“乃掘平王之墓,出其尸,鞭之三百”。吴国在伍子胥和孙子的辅佐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伐于越”。不幸的是阖闾死后,夫差即位,听信太宰伯嚭离间(建德方言中,至今仍以“伯嚭”为不实之人的代名词),赐死极力主张杀勾践的伍子胥,“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子胥因随流扬波,依潮来往,荡激崩岸。”
故后人称伍子胥为潮神,从此,江浙一带就有“端午”祭祀伍子胥的习俗,比战国末年屈原投江早200多年。《荆楚岁时记》:“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杭州吴山庙会暨伍子胥祭祀大典延续至今,百姓们将滚滚钱塘江潮喻为子胥白马素车奔驰于潮头。吴山伍子胥庙有乾隆皇帝手书联:“生全孝,死全忠,拚此身报答君亲,忍辱含冤,志士仁人今感泣;朝在潮,夕在汐,凭浩气流行江海,御灾捍患,吴山越水古英灵。”
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端午节包含了以纪念屈原的端午习俗和纪念伍子胥的苏州端午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