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9年05月16日
木匠与刨子
□ 许新宇
阅读数:3434 本文字数:1568
梅城俗语中有“木匠木匠木木匠”的说法。在梅城话中,“木”含有笨、呆的意思,如称脑子不太灵光的小孩叫“木犊”,脑子拎不清的大人叫“木瓜”。那有呆笨含义的“木”又怎么和木匠联系在一起的呢?除了木匠这种职业本身就是与木头打交道的原因外,依我的理解,与古近代的手工业从业者讲究师徒传承,做活按部就班,缺少必要的创新有关。但要说只有呆头呆脑的人才能当木匠,或是做了木匠的人,时间一长,便变呆笨了,这实在是一种职业歧视和误解。木工工艺是一门传统而又古老的行业,从古代“班门弄斧”可以看出中国的木工业发展的悠久和辉煌。在手工业中,木匠是最讲究心灵手巧的,从古代的土木建筑来看,那些流传下来的我国古代的建筑瑰宝无一不显示出古代工匠们的智慧和创造精神。从远处说,生活在春秋和战国之交,出身于工匠家庭的鲁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逐渐成为了一位出色的发明家,在机械、土木、手工工艺等方面有所发明。今天,木工师傅们用的工具,如锯、钻、刨子、铲子、曲尺,还有划线用的墨斗,据传说,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我国的木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爷。
在历代帝王中,明熹宗朱由校是很有特色的一个皇帝,他心灵手巧,酷爱木工、漆匠之艺,视朝政为畏途,对制造木器却有极浓厚的兴趣,凡刀锯斧凿、丹青髹漆之类的木匠活,他都要亲自操作。传说他手造的漆器、床、梳匣等,均装饰五彩,精巧绝伦,出人意料。史书上记载:明代天启年间,匠人所造的床,极其笨重,十几个人才能移动,用料多,样式也极普通。熹宗便自己琢磨,设计图样,亲自锯木钉板,一年多工夫便造出一张床来,床板可以折叠,携带移动都很方便,床架上还雕镂有各种花纹,美观大方,为当时的工匠所叹服。明熹宗还善用木材做小玩具,他做的小木人,男女老少,俱有神态,五官四肢,无不备具,动作亦惟妙惟肖。熹宗还喜欢在木制器物上发挥自己的雕镂技艺,在他制作的十座护灯小屏上,雕刻着《寒雀争梅图》,形象逼真。《明宫杂咏》上有诗吟道:“御制十灯屏,司农不患贫。沉香刻寒雀,论价十万缗。”皇帝爱上木匠活,手艺倒是令人叹服,可做皇帝的本事就不咋样。他不理朝政,朝廷被奸佞们把持着,熹宗死后仅十多年,明朝就灭亡了。
近代的齐白石先生就是木匠出身,后来成为了一代艺术大师;李瑞环早年也当过木匠,后来从政做了国家领导人。所以,在木匠这个行当里不乏有聪明才智的能人。小时候,在梅城我倒是听说过木匠有大小之分,所谓的“大木匠的斧子,小木匠的锯子”,说的就是大木匠专事工程大件的木工活,如上梁、做棺材;小木匠则专门打造家具。乍一听,以为大木匠干的是粗活,小木匠干的是细活,其实并不是如此。大木匠是用斧子来工作的,要做大项目的设计与施工,那水平一定是很高超的,而小木匠做细活倒是不假,那灵巧精细的活确实需要点心灵手巧的天赋。
想到说起木匠的话题,完全是今天淘到的一把刨子引起的。刨子是木匠手艺中最重要的一件做活工具,用来刨直、削薄、出光、作平物面之用,一般由刨身(刨堂、槽口)、刨铁(刨口)和枕子等部分组成。按刨身长短、形状可分长刨、中刨、短刨、光刨(细刨)、弯刨、线刨、座刨、横刨等。说到刨子,行业里的人会说是由他们的祖师爷鲁班发明的,但另外有一种的说法是在明朝时由罗马传入我国。只是在刨子出现以前用的一种工具叫鐁,在它就是刮削,只能对付软木。而到了明代自从有了刨子后,能够应付硬木,所以它对明式家具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可见,工具的发明对生产力的推动是巨大的。不管刨子是中国发明的还是外国发明的,中国式刨子和欧式刨子在形制上却确实有很多的不同。它们虽然都是向前推的,但中式刨子的握把与刨体呈十字形安装,便于两手平行握持向前推进;而欧式刨子的握把为前后两个,两手一前一后向前推进,也有省去后面把手直接握住刨子尾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