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3月07日

乌龙山

□ 杨 斌

阅读数:10757   本文字数:1530

 

乌龙山是建德境内的第一山。《建德市地名志》介绍说:“乌龙山主体呈扇形,黄壤,海拔916.6米。形成于燕山运动后期,由火山喷发后的酸性岩浆凝结而成。早期曾处于浅海之中,故而山巅地层中时有螺壳等水生物遗迹出现。由于山体是火山喷发形成的断层,相对高度达800余米,几乎是拔地而起,高临江岸,气势十分雄伟。”又说:“乌龙山是昱岭山脉的分支,东至胥溪,西至杨村桥集镇,南临大江,北界乾潭集镇,方圆百余里,自成山系,有其支脉。”

建德江顺着山势浩浩荡荡蜿蜒,从山南向东绕过山麓,折而向北。千年古府严州城便坐落在山之南麓,面对大江。倚山临江,风流殊异。

乌龙山不仅是建德名胜,也是浙西名山。四大名著中的《水浒传》便写到过这座名山:“宋江调兵,水陆并进,直到乌龙岭下,过岭便是睦州。”“那乌龙关隘,正靠长江,山峻水急,上立关防,下排战舰。宋江军马近岭下屯驻,扎了寨栅。步军中差李逵、项充、李衮引五百牌手,出哨探路。到得乌龙岭下,上面擂木炮石打将下来,不能前进,无计可施……”所谓乌龙关隘,便是乌龙岭。《水浒传》是小说,但方腊起义而被镇压则是史实。那么,乌龙山是因何而名?又是何时而名的呢?

建德现存最早的地方志《严州图经》,首修于南宋绍兴九年,即公元1139年;重修于淳熙十二年,即公元1185年,全书共八卷,现存三卷,是古严州和建德现存最早的地方志,文献价值和历史价值异常宝贵。《严州图经》上有数幅图,都画有乌龙山所在,但是,没有标明是乌龙山。而有文字说明或标明的统统称之为“仁安山”。《严州图经》中“建德府内外城图”中,建德府城北为“仁安山”;“建德县境图”也署名“仁安山”。卷一“祠庙”介绍“山神坛”也说“在仁安山之阳”。那么,“仁安山”一名从何而来?

答案还是可以从《严州图经》中找到。卷二是有关建德县的情况,其中“山”写到:仁安山在城北一里,高六百丈,周回一百六十里,旧名乌龙山,其傍有岭,亦名乌龙岭。宣和初,臣僚建言,谓龙为君象,应州、县山水地名,有龙字者当避。及方腊之乱,复言狂贼窃发,由土地之名未正,乞锡以忠顺之名,定一方。乃语州、县、乡名及山与岭,悉改今名。”

这一条很清楚地说明了乌龙山改名为仁安山的背景。由于北宋末年方腊起义,朝廷以为“乌龙”以“龙”名山,犯禁;何况还有方腊起义的“教训”。有官员称方腊之乱,就是因为“乌龙”为山名,导致了叛乱,所以建议改名。于是“仁安”代替了“乌龙”,成为山名。“仁安”可以理解为因(朝廷之)仁而(得到地方、百姓之)安;或者也可以理解为“仁义”和“安顺”,则是对严州地方和百姓的鼓励和期望了。

宣和二年十月(1120)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1121年秋被镇压,事件发生在北宋末年,所以“乌龙山”改名为“仁安山”也应当在方腊起义失败后,属于北宋末年。而《严州图经》最早修于绍兴年间,属于南宋初年,离方腊失败不过18年,因此,《严州图经》照搬了北宋末年改名后的称呼,注此山为仁安山,是可信的。

虽然如此,《严州图经》还是留下很多宣和前的史料,因而我们可以知道,乌龙山确实早在唐代就叫乌龙山。

《严州图经》卷一“碑碣”记载龙兴寺的石碑石刻,提到了唐代时候的“乌龙山”。“碑碣”的记载标明,唐代时存有“唐乌龙山许尊师孝感瑞芝记”的文章和“唐乌龙山有道先生许公碑”碑刻。这两处有关许公(有道先生)的文献虽然在宋代可能不存,但都提到了“乌龙山”这个名称。可见,在唐代,“乌龙山”这个名称就是事实了。

那么,唐代之前呢?北朝的郦道元(466或472—527)编纂的《水经注》卷四十介绍“渐江水”提到了乌龙山。渐江水,就是浙江(钱塘江的古称)。其中引《地理志》说:“渐江又东北,迳建德县南。县北有乌山,山下有庙,庙在县东七里。庙渚有大石,高十丈,围五尺,水濑睿激,而能致云雨。”《建德地名志》解释:“乌山”就是乌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