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9年01月02日

父亲的愿望

阅读数:1642   本文字数:2272

我的父亲是个典型的中国农民,一生以勤劳著称,性情耿直,说话有时直白得呛人,但对我却疼爱有加。在温饱成为奢望的年代,他用他那双勤劳的手竭力让我享受童年的欢乐,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最困难的岁月里,我也没有许多同龄人那种饥饿与恐慌的记忆。

我知道,父亲的最大愿望就是盼我长大有出息,能过上吃穿不愁的日子。他曾经抱怨过那个年代,曾经为了救济粮票发放不公大闹书记厅堂,以发泄他对温饱生活愿望的急切与渺茫。他没有文化,但对于批判刘邓“三自一包”很不满,竟不惜“祸从口出”,为“大种百斤粮”让大家吃饱饭叫好。为此他被戴上纸糊的高帽游街,晚上回家他问我那帽子的五彩飘带上写的什么字,我怯怯地告诉他,写的是“鬼话连天”“仇视社会主义”等,他嘴角一扬,摸着我的头慈爱地说:“别怕,社会主义就是让百姓吃饱饭的,我没错。”

高中毕业后,我回家跟着父亲起早贪黑拼命地挣工分;母亲养猪,还帮着多出栏粪给生产队,挣“肥料粮”。不知为什么,那日子离温饱总还是那么远!我的长大,仍然没有让他实现一个简单的愿望,他的性格脾气还是那么暴躁,难得欢笑!

第一次见父亲手舞足蹈在众人面前笑容满面朗声说话,是在1979年春节过后。他见人就说:“邓小平又出来了,说以后要重点抓经济了。我看这就对了。”不管对方听不听,他都照说不误,对自己能说出这样的话似乎还有那么一点自豪。

1982年1月1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正式出台,明确指出目前农村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包干到户、到组。此后,国家不断稳固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使广大农村地区迅速摘掉贫困落后的帽子,逐步走上富裕的道路。

久旱逢甘雨!父亲好像对这样的政策盼望了很久似的。那年他已经63岁了,但好像焕发了青春,浑身有使不完的劲,责任田种什么、怎么种,真正由自己说了算。责任田里,父亲尽情地展现他的智慧与聪明,挥洒他的勤劳与汗水。整个田畈里,庄稼长势最好的那一定是“老羊”的(父亲属羊,遇事又爱跟人顶角,大家习惯叫他“老羊”)。每年开镰他总是走在全村的前头,告别了漫长的在酷暑下“双抢”的日子,在父亲有序的安排下,往往几天就完成了。余下的日子里就可以轻松自由地休息休息,可以帮助远亲近邻抢个季节,也可以做点以前被称为“资本主义尾巴”之类的事,我父亲就喜欢到这里挖一块那里整一垄,房前屋后种瓜种豆不消停。气顺了,力气有地方使了,只几年工夫,我家那个从来没有装满过的“区”(我们家乡土话称装粮食的大木柜子叫“区”)就装不下责任田里收获的粮食了。粒粒饱满的金黄谷子,赤、绿、黑、黄各色的豆子,还有带着香味的小麦、玉米,装满了家里大大小小的坛坛罐罐,连家乡杀过年猪时用来盛水刮毛的“王桶”都用上了。

“家里有粮,心中不慌”。父亲的脸上舒展了,渐渐有了快乐而自然的笑容。一天吃晚饭时,他咪着小酒,跟我商量似地说:“星期天,你到我们家自留山上帮助砍松树吧,我想应该新造一个能装两千斤以上的‘区’了。”过了一会儿,他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我听:“哎,放开肚皮吃饱饭的日子来了,我怎么就老了呢?早十年,背个几百斤的松树还用得着你教书先生来帮忙?”不久,新“区”造好了,粮食装满了,像是装满了好心情,装满了几十年美好的愿望,老父亲晚上打呼噜的声音都带着美丽的旋律。

生活不知不觉变得有滋有味了。1989年,我给父亲做70大寿,他很高兴,晚上兴奋地找我聊天。他劈头就来一句:“我想不通,生产队里大家起早贪黑一年忙到头,‘双抢’烂脚又烂手,屁股晒得兮兮臭,可还是青黄不接,肚子难饱呢?”我懂得他的潜台词:现在田还是那几亩田,人还是这几个人,可这生活怎么就宽裕了呢!这一夜,我们父子在一派温馨的气氛中聊了好多。当他听到我说,1978年12月18日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时,他脱口而出:“这就是大家说的‘改革开放’?”我笑笑说:“爸爸什么时候与时俱进了,也知道‘改革开放’了!”他第一次在我面前憨厚地点头笑了。

父亲其实是很现实、很知足的人。“日图三餐,夜图七尺”几乎是他一生最大的愿望。1995年,我家建起了两层小洋房,从设计和装修来看是当时全村最洋气的,同时安上了电话,新添了29英寸彩电。晚上坐在家里可以看到国内外当天发生的事,电话可以听到千里之外的问候与祝福。老父亲感慨万千,他激动地说:“过去做梦才有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神话里才有的‘千里眼、顺风耳’,现在都有了。共产党真本事啊!”

父亲不知道,那才是改革开放初见成效!中国进入新世纪后,新农村建设向城镇化的发展,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15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交了几千年的皇粮取消了,村村通上了公路,山村晚上灯火辉煌也像“不夜城”。

父亲不知道,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进一步深入,乡村的建设向“美丽”进军,他那时的愿望早已成为“传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马兰头、苦叶菜这些过去用来充饥度荒的野菜成了许多高档酒店的山珍佳肴;玉米、番薯这些粗粮在街头成了“香饽饽”,原因很简单,现在人们追求的不是温饱,讲究的是绿色和健康!国家再也不会困扰在如何让百姓吃饱饭的黑洞里,而是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

父亲要是看到现在的情形,会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遗憾的是,1998年秋末,在收获了一年所有的果实之后,一天早上父亲突然患脑溢血不幸辞世。但对于他自己来说,看到了自己的愿望变成了现实,他是带着满足与留恋去天堂的。

敬爱的父亲,请您在那边为我们的家乡更加美丽、国家更加强盛而祈祷吧!

(唐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