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27日
马目埠(上)
□ 沈伟富 文/摄
阅读数:3812 本文字数:1636
马目山下马目埠
南宋淳熙年间的一天傍晚,累了一天的陆游放下手中那支批阅公文的笔,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来到千峰榭,活动活动身子。他伸了个懒腰,抬眼南望,但见夕阳下的南山身披金甲,好不壮观!他低下头,又陷入了沉思,北方的河山还在金人的铁蹄下,人民还被蹂躏,尽管他已为此呼喊了大半辈子,不仅没有人听,皇上还把他派到这里来,告诉他:“严陵山青水美,公事之余,卿可前往游览赋咏。”
陆游在严州,友人们也真的常来信问他,严陵山水真的如皇上所说的“山青水美”吗?对此,他只有苦笑。回首几十年来的宦海浮沉,陆老夫子感慨万千。回到衙署,他提起笔,写下了“官身早暮不容闲,尘土堆胸愧满颜。也有向人夸说处,坐衙常对水南山。”四句诗,半是自嘲,半是答友人。
诗中的“南山”即城南的马目山。
马目山是建德的“四大名山”(有乌龙山的大、马目山的长、紫高尖的高和洋溪尖的尖之说)之一。《严州图经》上说:“马目山在城西南二十五里。山有峰如马首状,中有小峰如马首之目 ,因此得名。山有神焉。”这里所说的“山有神”,指的是雨神。
唐文宗开成四年(839),江南大旱,睦州人纷纷涌向城外新安江畔的层潭庙(位于何处待考)求雨。三天之后,有云从马目山上飘来,不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旱情得到了缓解。从那以后,每过十天左右,老天就会下一次雨,而且都是从马目山那边下过来的,州城人以为,马目山上一定住着雨神。为感谢神灵的护佑,睦州人前往马目山,择地建庙。一干人蛇行而上百数步,见一形似茶壶的巨石兀立于山崖,崖上侧生着几株枯木。此石三面凌空,只有一面与山体相接。石上平整,正好可建一室。难道这就是大家要找的庙基?
半年不到,一座新庙就在崖上建了起来,内供雨神赤松子。从此后,每遇旱年,当地人就前往马目山庙求雨,据说是有求必应。
四百年后陆游知严州时,也因天旱致使田中禾苗枯死,百姓四处求雨。陆游非常同情百姓疾苦,也常参与到求雨的行列中。即使自己因公事去不了,他也要派建德县的官员前往,他自己则写下祝文,率领全体郡僚,“望拜于军门”。其中为马目山求雨就写过两篇祝文。
马目山高耸入云,从东到西绵延几十里,横亘于城南,被视为州城的屏风山,州城内外的人们都把这座山和城北的乌龙山一起,视为他们心中的神山。相传,马目山上除了有雨神外,还有龙、凤、麟、龟四灵日夜守着,它们都是睦(严)州人民的保护神。不知何年何月,龙、凤、麟三灵都巡山去了,只派神龟守门。这神龟已在山上修行了上万年,看尽了人世的沧桑,更羡山下那碧波荡漾的新安江。这一天,它抖了抖身上的尘土,沿着马目溪,慢慢地下得山来。当它来到新安江边,被这一江碧水所诱,不顾一切地一头扎了下去……此时,雄鸡一声高唱,神龟再也回不了头了,他的头永远地扎在了新安江中……这就是现在马目埠前那座长长的伸向新安江中的青山——乌龟山。
马目溪发源于马目山北麓的新岭,然后自南而北,缓缓地从乌龟山北侧汇入新安江。我们都知道,新安江也是一条桀骜不驯的江,只要三滴毛毛雨,它就会暴涨起来。但是,因为有了乌龟山的遮挡,山的内侧就会相对平稳许多。千年以来,这个避风港内渐渐地形成了新安江上一个重要的埠头——马目埠。
乌龟山似一只臂膀,把马目埠紧紧地揉在怀中。在富春江水库没有蓄水之前,乌龟头是马目埠前一个天然的港口。早年,港口边建有一亭,供往来之人暂息。亭柱上有一副对联:四面皆空,到此不妨暂坐;一瞬即过,改日岂能重来。
马目埠的真正兴旺是因为明清两代的徽商。
徽州人把茶叶、木材等山货源源不断地往下运送,马目埠仅仅是他们漫长水路上一个重要的停靠站。一些头脑活络的徽商在停靠马目埠时,发现附近也盛产茶叶、木材,就在埠头上设站收购,这比从徽州运货下来,成本要低得多。马目埠因为有了徽州人,才真正地兴旺了起来,一条小街从江边一直往南延伸,街上的店铺也是一家接一家地出现。
十九世纪中叶,太平天国建都南京,江浙一带战事不断,马目埠遭受重创,街上的商铺纷纷关门歇业,大量人口或被乱军所杀,或逃往山里,马目埠几乎成了一个空埠。
(未完待续)
马目埠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