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2月14日
从渔村蜕变看改革开放四十年
阅读数:2144 本文字数:1872
开栏语: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中国人民用开放与创新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四十载众志成城,四十载砥砺奋进,四十载沧桑巨变,如今,我们满怀豪情地迎来了改革开放40周年。
在40年波澜壮阔、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历史浪潮里,锐意进取的建德人民把握每一次机遇与挑战,进行了一次又一次深化改革的生动实践,实现了一次又一次的跨越发展,留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坚实足迹。
值此隆重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从即日起本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系列专题报道,通过深入采访改革开放40年来的我市参与者、亲历者、见证者、奋斗者们,全面展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述发生在建德这片热土上的生动故事,敬请读者关注。
新安江、富春江、兰江交汇处的小渔村,从世代打鱼为生到家家从事第三产业,从村里看不见年轻人到游人如织,从昔日靠渔船谋生到今日在渔船上表演九姓渔民传统婚俗……改革开放四十年,三都镇三江口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居无定所到安居乐业
说起三江口村的来历,村里的老书记许珏明说,三江口村是自行政村规模调整之后,由原来的杨家村、渔业村、双桥头村、徐家坞村和大坞山村五个自然村16个小组合并而成。现在三江口渔村所在的范围,主要为当年的渔业村,村民多为上岸定居的渔民。许珏明曾经担任过渔业村的书记,他和妻子钱有花都是渔民,以前靠在江上打鱼为生。“那时候渔民有两条船,一条叫粮船,吃住在粮船上,另一条渔船则是外出打鱼谋生用的。”钱有花回忆道。如今59岁的许珏明回想起小时候,经常和小伙伴下水摸鱼抓虾、上岸玩耍,天黑了就回到船上睡觉,没有固定的住所,哪里有鱼,就去哪里;捕鱼捕到哪,就住到哪。在船上出生,在船上生活,在船上婚嫁……很多渔民就这样在船上度过了一生,直到1970年上岸定居,才有了渔业村。
与其他村不同,渔业村的村民要靠捕鱼来挣工分换粮票,改革开放后,其他村是分田到户,渔业村则是分船、分渔具到户,捕到的鱼都归自己。村民们有了自己的船,开始为自家的生计奔波。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渐好转,低矮的泥墙房渐渐变成了敞亮的砖墙房,2003年村里有了第一条水泥路。如今的三江口村和以往有着天壤之别,走进三江口村,烟雨蒙蒙中粉墙黛瓦错落有致,蜿蜒的石板路绕着静静的湖面,两艘乌篷船停泊在岸边。
三江口的初冬,夹杂着些许寒意,但仍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或坐下品尝江鲜,或买上三五斤柑橘、两三箱麻糍,或走走看看,感受江南渔村的温婉风情。村口的一家麻糍店,两个青壮年,一个将蒸熟的糯米倒入舂臼中,一个正在清洗木锤,为锤打麻糍做着最后的准备。在三江口村,小小的麻糍却是不少农户的致富宝,销量好时一天能卖出上千个,这是以往当渔民时所难以想象的。
从看天吃饭到收入稳定
“捕鱼要看天气和运气,冬天和梅雨期都不适合捕鱼。运气好,一天能打到几百斤鱼,但批发价几毛钱一斤,也没多少钱。”许珏明说。随着时光流逝,年轻人逐渐外出打工赚钱了,村里一度出现看不到年轻人的窘境。直到近年来村里旅游的人多了,才陆续有年轻人回乡创业。
早在2003年,村里就有人搞起了渔家乐。但游客并不多,渔家乐大多经营不善,有的还关门歇业了。“那时候的条件并不好,住宿并不是每个房间都有厕所。”钱有花说。后来游客多了,接待能力也改善了,钱有花家的有花渔庄就按照标准打造,近几年生意渐好,隔壁兄弟家也开始装修,准备加入其中。村民许亚浪原本在洋溪街道经营一家饭店,2015年,她见老家人气慢慢旺了起来,便举家回乡开了饭店,旺季火爆的生意让她觉得回家这个决定没有错。三渔土特产店的老板娘葛丽群一大早就开始包麻糍,她是最早在三江口村卖麻糍的人。十多年前,在一位乡镇干部的点拨下,她开始销售麻糍、蜂蜜、鱼干等农特产品。游客多时,一天能卖出2000多个麻糍。在她家店内,摆放着参加各大展销会、电视节目的照片。葛丽群说,这些都是三江口村走红、三都麻糍走俏的见证。目前,村里的麻糍店已发展至八九家,生意都不错。
从门庭冷落到门庭若市,村民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村子环境变好了。三江口村党总支书记黄伟介绍,2012年以来,该村以“宜居、宜业、宜游、宜文”为标准,通过危旧房改造、环境绿化美化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提升了村庄品位,建设了渔家风情街、垂钓驿站和游艇码头,丰富了九姓渔民历史文化长廊和九姓渔民文化体验园等设施,让三江口村彰显了江南渔家特色和渔村文化。如今,江南秘境项目让黄伟倍感信心,他觉得该项目能为三江口村吸引更多游客,渔村文化又能让游客留下来,形成双赢局面。他非常希望有企业来三江口村投资兴业,让小渔村焕发大光彩,让小乡村更振兴。
(记者 纪婕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