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11月05日
远去的“白沙”
□ 许新宇
阅读数:3714 本文字数:1214
用“白沙”作为地名的地方在全国为数不少,原建德县的县城就曾用过“白沙”作为地名。就历史而言,白沙镇是一座新兴的江滨城镇,据《建德县志》载,这里原是新安江上的一个古渡口,称白沙渡,取水清沙白之意。杜甫曾写过一首《白沙渡》的诗,虽然与新安江的白沙渡无关,但从老照片上看,杜诗中的两句“水清石礧礧,沙白滩漫漫”却也切合新安江上旧时白沙渡的原貌。据说在新安江水电站建造之前,白沙渡口两侧只有稀稀落落几十户人家,是典型的荒山野岭。自从建德县人民政府设在这里,白沙就成了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从历史沿革来看,“白沙”作为建德县的县城名存在的时间很短暂,就二十余年。而今,白沙,那个已渐行渐远的镇名,已鲜有人提及,即便当年它成了县城,可建德人还是乐意习惯性地叫它“新安江”。果然有一天它真的被“新安江”取而代之,人们反而会时常想起那个叫“白沙”的年代。至少白沙大桥、白沙奇雾、白沙女还留有它的身影,这些带着一代或是几代人记忆的过往是不该被遗忘的。
说起我与“白沙”的渊源,不深也不浅。我出生在梅城,从小在梅城长大,对梅城的感情就是家的感情,而对白沙却有着很好奇地向往。1968年,我出生的那一年,我的父亲响应组织号召,从在梅城的建德医院(现建德第二人民医院)调到白沙新组建的建德县人民防治院(建德县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工作,父亲便与我们两地分居,直到他退休。家庭两地分居的困境并没有在我儿时的心里留下阴影,小的时候平时虽然难得见到父亲一面,可听说家人要带我去新安江玩,我便有过年一样的兴奋,因为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白沙”好像是白沙糖,那是比古巴糖更高级的糖,它仿佛有着诱人的甜味。果然,到了白沙,父亲真的带我到广场上的副食品商店买过饼干和糖果,有时还会带着我去新安江电影院看上一场电影。这样有得吃有得玩,自然就会赖在父亲单位的单人宿舍不肯回梅城,我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我的家,新安江也有我的家。”其实,那时的白沙远没有梅城热闹,梅城毕竟是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底蕴深,人气旺。上世纪60年代的白沙新建的建筑屈指可数,除了县委机关大楼,就是白沙汽车站的二层楼房、新安江饭店的四层楼房、县百货公司的四层楼房、人行建德县支行的二层营业楼,而最壮观的建筑就是1965年建成的新安江电影院了。在我的记忆中,它是仿人民大会堂的外形建造的,壮观巍峨,建筑平面呈“山”字形,两翼略低,中部稍高,正面左右开门,正前方环列有四根高大的圆形廊柱。据有关资料记载,1965年,县政府投资9.2万元,在镇中心地段(现文化广场)建造新影院,当年县政府调集全县的建筑能手,日夜施工,全镇人民积极参加义务填土劳动,仅用十个月的时间,建成了建筑面积达1059平方米,1080座的新安江电影院。
新安江电影院的建成为小镇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除了承担电影放映任务外,电影院和它门前的新安江广场一道,成为群众性活动的重要场所,并和周围的商店一起构成了当时小镇最繁华的地段。
那远去的年代,在我们的心里依然留着旧“白沙”的身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