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9月13日

范仲淹在睦州史事考

□ 汪建春

阅读数:9985   本文字数:3327

 

景祐元年(1034年)正月,范仲淹来到睦州(今梅城镇)任知州,他首先要做的事是兴办学校。睦州府属孔庙原在府治东南隅,在今小南门(福运门)东北面(原建德县针织厂一带)。北宋雍熙二年(985年),睦州知州田锡将孔庙迁到西北隅(今严州中学所在地)。元朝末年严州府孔庙毁于战火,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在孔庙旧址上重建,洪武七年(1374年),知府赵士敏将府属孔庙迁到三元桥西侧(今严师附小所在地)。据(淳熙严州图经·学校)记载:“至圣文宣王庙,在城东南隅,国朝雍熙二年,知州田锡迁于城西北隅,即庙建学以教诸生。景祐中知州范仲淹始建堂、宇、斋、庑。”(见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淳熙严州图经》第五册第4288页)。范仲淹在视察孔庙和书院时,发现睦州府属孔庙破旧,师生上课和住宿都成问题,决定拨款扩建明伦堂、联辉堂,东西两侧的时习、近思、克己、笃志等四斋,以及两庑,使睦州府属孔庙焕然一新。

富春江七里泷严子陵钓台原先有座严陵祠,由于年久失修,倒塌多年,范仲淹非常敬佩严子陵不慕权贵、不贪荣禄的高风亮节,决定拨款“重建严先生祠堂,复其子孙四家而奉祠焉。以从事章岷往构堂,召会稽僧悦躬图其像于堂,自为文以记之。与邵餗先生求篆额。又图唐处士方干像于堂之东壁。”(见凤凰出版社《范仲淹全集》下册第728页)。严先生祠堂落成后,范仲淹派人去请会稽僧悦躬画严子陵像于祠堂中央,又画唐代处士方干像于堂之东壁,为此写《严先生祠堂记》。他在文章里高度赞美严子陵的品格:“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范仲淹将《严先生祠堂记》送给旰江(今江西南城县)人的李泰伯看。李泰伯赞叹不止,对范仲淹说:“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出来之后,必将会在世上成名,就是一个字要改一下,如果将它改过来那就更完美了。”范仲淹很高兴地向他请教说:“是哪个字?”李泰伯说:“云山江水那一句,意义和文字很大很深,用他来修饰‘德’字,好像有点局促了,我看是否把‘先生之德’的‘德’字改成‘风’字,你看如何?”范仲淹欣然改之。

范仲淹在睦州不到半年时间,就办成了以上几件实事,受到睦州人的赞美。可有些书本上却把范仲淹没有做过的事强加到他头上,不知何因。就拿《民国建德县志》来说吧,该志云:“龙山书院,在(严州城)兴仁门外文昌阁前,宋知州范仲淹创建。”(见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建德县志》第115页)。笔者翻阅历代《严州府志》(包括图经)以及《建德县志》都没有范仲淹创建龙山书院的记载。据《万历严州府志》卷二十三《龙山书院记》记载:“圣天子万历之元年,临川静庵陈公以名御史来守是邦……创郭外龙山之麓为会文书院,以居之……以师儒且试阅必亲教。陈夫之孰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是用镌石纪成尚期连茹汇进,以崇明德,以无忘夫子之功,而兹石因之不朽矣!诸君子其深念之哉。公名文焕,字汝昭,号静庵,由进士起家,历官中,外直声雅望方,以天下为己任,人以是比之文正范公云。”(见书目文献出版社《万历严州府志》第498页)事实证明龙山书院就是会文书院,创建龙山书院应该是严州知府陈文焕。徐楚的意思是陈文焕创建龙山书院可与范仲淹的“大兴学校”相提并论,同样得到世人的赞美。

《龙山书院记》的作者徐楚是严州府淳安县蜀阜人,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初授工部主事,后升工部郎中;历官辰州知府、广西副使、山东兵备道副使,以政绩著称,深受百姓拥戴。后调到四川任参政,因革除贿礼等陋习,得罪达官显贵,被陷害免职回家。酉阳、滇南及西蜀各地,均为他立生祠纪念。徐楚一生经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年九十一岁卒于淳安蜀阜家中。笔者认为这样正直的官员,又是严州本地人和当事人,他写的《龙山书院记》不会有误。再说徐楚与范仲淹无冤无仇,他绝对不会无缘无故一笔抹煞范仲淹创建龙山书院的政绩。

《民国建德县志》还有一条记载与前面记载自相矛盾,即说范仲淹创建龙山书院,又说项一经“创建龙山书院。”(见台湾成文出版社《民国建德县志》第205页)。项一经,字韦庵,汉阳(今福建浦城县,新编《建德县志》误为“漠阳”)人,由进士授金华府推官,康熙年间调到建德任知县,他在建德期间修葺学宫课士劝农,慇慇不懈。康熙十年(1671年),建德发生饥荒和瘟疫,项一经煮粥赈饥,施药疗病,存活者甚众。他为建德百姓做了很多善事值得赞美,至于说他创建龙山书院却事实不符。据《万历严州府志》记载:“龙山书院,在(严州)府拱辰门外乌龙山麓,今拆毁。”(见书目文献出版社《万历严州府志》第63页)。龙山书院原先在拱辰门外乌龙山麓(原新安江电子管厂宿舍所在地),明朝万历年间被拆毁,清朝康熙年间,建德知县项一经在兴仁门外重建龙山书院是事实,说项一经创建龙山书院与事实不符。由此可见,民国八年编纂的《建德县志》记载显然有误。

范仲淹在睦州期间与章岷关系甚密,他们不仅在政事上同心相契,而且时时宴集唱和。范仲淹在《与晏尚书》书信中云:“且有章(岷)、阮二从事,俱富文能琴,夙宵为会,迭唱交和,忘其形体。郑声之娱,斯实未暇。往往林僧野客,惠然投诗。其为郡之乐,有如此者。”(见凤凰出版社《范仲淹全集》上册第619页)。脍炙人口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留传至今。睦州府衙西北有座山,称为道场山,山上茂林修竹,鸟语花香,树林中有座亭子,当地人称为竹阁。据《淳熙严州图经》记载:“竹阁,在能仁寺南偏,范文正公守郡日喜登尝赋诗,后人更名思范。绍兴九年重葺复旧名,今废。”(见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淳熙严州图经》第五册第4290页)。北宋诗人刘述诗云:“竹阁寒相倚,云窗晓共开。闲身方外去,幽意静中来。声响风随箨,阴移石上苔。廷留更清夜,待月露盈杯。”明朝嘉靖四年(1453年),严州知府刘纲在竹阁“旧基建亭三间,前置重门,筑土以缭,级石以登。中肖范公像,而东莱吕公祖谦则尝教授于严郡者,故以配之……嗟夫!范、吕二公之功业垂简策,声光塞宇庙,而其政教所被,至今不泯……政法乎范,教法乎吕,严郡士民罔不欣戴。严为山水郡,号称名胜。则凡诸公之所经历者,后有所建,而俾弗谖,安知不亦同于思范耶。”(见明朝胡拱辰《思范亭记》)。范仲淹十六世孙、浙江提学范惟一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到严州府视察,顺便寻访先祖范仲淹在睦州的遗迹,“有事祠下,既属韩守叔阳除其颓漏,喟然曰:我文正公非徒以相业称者也!遂奉公主居中,左宣右成,略其位而题之曰三先生祠,来请予记。”(见书目文献出版社《万历严州府志》卷二十二第492徐阶《严州重建三先生祠》)。所谓三先生,即范文正公仲淹、张宣公栻、吕成公祖谦。并建思范牌坊于祠前。后来将道场山改称为范亭山,梅城人谐以土音,称为“饭甑山”。

章岷曾经写过一首称为《陪范公登承天寺竹阁》的诗:“古寺依山起,幽轩对竹开。翠阴当昼合,凉气逼人来。夜影疏排月,秋鞭瘦竹苔。双旌容托乘,此地举茶杯。”今人将这首诗写进《严陵山水》之中。据《淳熙严州图经·学校》记载:“能仁寺在资福寺北,国朝宝元中建,名承天寺,政和六年,因上地祗徽号有承文字,改赐今名,藏太宗御书。”(见中华书局《宋元方志丛刊·淳熙严州图经》第五册第 4296页)。从《淳熙严州图经》记载来看,道场山上的承天寺是建于宋仁宗宝元年间(1038—1040),政和六年(1116年)宋徽宗赐名能仁寺。据楼钥《范文正公年谱》记载:“景祐元年甲戌,(范仲淹)年四十六。是岁春正月,出守睦州……夏六月壬申,徙苏州。”(见凤凰出版社《范仲淹全集》下册第728页)。由此而见,范仲淹和章岷在睦州共事半年时间内,道场山上的承天寺还没有建造,章岷怎么可能陪范仲淹去登承天寺竹阁呢?

据宋朝朱长文撰的《吴郡图经续记》记载:“承天寺,在(苏州)长洲县(今属苏州市吴县)西北二里。故传是梁时陆僧瓒故宅,韦苏州《登寺阁诗》云:‘时暇陟云构,晨霁澄景光。始见吴都大,十里郁苍苍。山川表明丽,湖海吞大荒。’即此寺也。”(江苏古籍出版社《吴郡图经续记》第31页)。《正德姑苏志》记载得更明确,该志云:“承天能仁禅寺,在府治北甘节坊,粱卫尉卿陆僧瓒舍宅为之。初名广德重玄寺。宋初改承天,宣和中禁称天圣皇王等字,遂改能仁。元并存故额称承天能仁。(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德姑苏志》上册第418页)。无独有偶,苏州亦有承天寺,创建于南北朝梁代,宋朝初年改为承天寺,而且到宣和年间亦改为能仁寺。事实证明这首诗是范仲淹在苏州为官期间,与章岷一起去苏州郊外游承天寺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