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27日

发展新模式新业态 推进我市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阅读数:1948   本文字数:2594

蚕桑产业是我市农业的传统特色产业,高峰时的1992年全市桑园面积2.5万亩,蚕种饲养量达到45225张,生产蚕茧1693.7吨,桑园面积、养蚕数量、蚕茧产量均创历史最高,经济收入在农业经济作物中居第三位。历年来我市蚕桑产业发展部分工作走在全省前列,2001年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自己组织的专业合作社“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003—2004年度我市被评为蚕桑西进工程实施先进单位。2009年全省蚕桑产业提升改造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时任浙江省副省长茅临生出席会议并参观了大同镇蚕桑基地。由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蚕桑产业比较效益低下,近十年来,我市蚕桑产业下滑明显,桑园面积减少、从业人员转行、蚕种饲养量大幅下降。近年来,我市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发展电商销售小蚕、桑叶茶炒制、丝绵被加工、果桑采摘游等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的新业态,延伸了蚕桑产业链,提升了蚕桑价值链。

 

 

蚕桑生产现状

目前我市桑园总面积1.8万亩,分布5个乡镇,主要集聚在大同、大洋2个镇,逐步形成蚕桑两大区域优势,其中大同镇、大洋镇桑园面积各7000余亩,占全市桑园总面积的83.3%,两镇成为我市蚕茧主产镇。

2017年全市饲养蚕种1.21万张,平均张产43.52公斤,总产茧526.5吨,鲜茧平均收购价2305元/担,张产茧收入近2000元,蚕茧产值2427万元,蚕桑总产值5237万元。

 

蚕桑产业主体情况

目前,我市从事蚕桑产业的专业合作社共7家,省级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3家,杭州市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7家,均具有鲜茧收烘资质。注册了“新安江”牌蚕茧商标,该商标2008年被认定为杭州市著名商标,2010年被认定为杭州市名牌产品。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不仅种桑养蚕,还进行鲜茧收购、销售,桑叶茶炒制、销售,蚕丝被加工、销售,电商,果桑采摘游等。合作社总资产达到1300万元,其中固定资产950万元。建有占地4500平方米的鲜茧收烘场所,配置一台全自动烘茧机,鲜茧收烘能力达6000担以上;建有占地面积517.2平方,建筑面积1142.4平方的小蚕共育室主体工程1幢,能规模共育饲养小蚕1000张。合作社现有社员630户,蚕桑服务基地面积6500亩,辐射带动大同镇及周边蚕农3500余户近万亩规模的蚕桑产业,基本形成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

 

创新模式  发展蚕桑产业新业态

2008年以来,受种桑养蚕的比较效益下降的影响,我市蚕桑面积急剧萎缩,蚕种饲养量急剧下降,传统蚕桑产业面临严峻挑战。我市积极探索蚕桑资源高效综合利用的新思路,充分利用蚕桑产业相关的物质资源、生物资源和文化资源,发展蚕桑产业新业态,延长产业链,实现物尽其用和资源最优化的目的,提高产业综合效益。

蚕桑嫁接互联网。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市互联网+蚕桑产业初具规模,目前全市销售小蚕、桑叶、彩色茧、养蚕工具、桑叶茶、丝绵被等蚕桑产品的淘宝店有4家。2017年全市4家蚕桑电商销售产值达到700余万元。电商销售也给当地蚕农带来了效益,用于电商销售的桑叶收购价在1.2—1.5元/斤,大同蚕桑基地内桑叶除了养蚕用叶之外全部用于电商销售,农户桑园得到充分利用;电子商务中心的桑叶采摘、产品包装、饲养小蚕等环节均需要人工,解决了当地50余名农民就业问题。“互联网+蚕桑”开启了“土地流转+电子商务”的新模式,使线上平台和线下基地得到了完美融合,把我市优质的蚕桑产品“嫁接”互联网,助力蚕桑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开发桑叶保健茶。由于我市蚕种饲养量逐年下降,蚕农部分桑园闲置,出现大量桑叶废弃,这又催生了蚕桑又一综合利用途径——桑叶茶的开发。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从2013年引进桑叶茶炒制技术以来,已有5年运作经验,目前有桑叶烘干机2台、杀青机3台、揉捻机3台、炒锅10座,今年春蚕期桑叶茶订单供不应求,主要供应新昌等地;桑叶粉末订单10吨,总产值达100万元。

加工蚕丝被。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从2010年注册了“新安江”牌蚕丝被商标,2011年开始引进蚕丝被加工生产流水线,生产100%桑蚕丝纯手工制作的免翻蚕丝被,距今已有8年生产免翻蚕丝被经验,目前蚕丝被订单每年稳定增长,今年春蚕期制作蚕丝被2000公斤,产值达150万元。近两年蚕茧收购价格不断走高,蚕丝被价格也在不断上涨,但是蚕丝被销售依旧供不应求。

 

开拓果桑采摘游

我市果桑采摘休闲观光园大大小小有10家之多,品种不仅有大十等常规品种,还有台湾长果桑等特色品种,吸引远近游客前来建德采摘。同时将发展桑果采摘游和蚕桑民俗文化游融合,促进蚕桑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打造集栽桑、养蚕、剥棉、炒茶、旅游于一体的蚕桑全产业链。

 

 

开拓创新  推进蚕桑产业稳定发展

示范推广连续化多批次养蚕技术。连续化多批次养蚕技术全年可饲养6—10批次蚕,春蚕期饲养3—5批,早中秋蚕1批,中秋蚕1—2批,晚秋蚕1—2批,每批蚕饲养时间间隔在15—20天左右。今年春蚕期,我市连续化多批次养蚕示范户共饲养4批蚕,比常规春蚕期只饲养1—2批的饲养模式增加了2—3批,饲养3批的示范户有6户,饲养4批的有3户。多批次养蚕示范的蚕种共78张,总茧量3946.8公斤,总产值19.7万元,平均每户蚕茧产值2.1万余元。通过发展多批次养蚕模式,可以解决养蚕室空间不足以及5龄期劳动强度过大等问题,既能充分利用桑叶,又可以有效节省劳动力,还可增加农民收入。

拓展“互联网+”销售模式空间。一是搭建钢架大棚,促进桑叶提早发育。为抢占互联网销售先机,2017年底,在大同省级蚕桑示范基地内搭建桑树钢架大棚30个,桑叶较常规桑园提早2个月产出,桑园利用率提高10%,桑叶亩产量达4800公斤,较常规桑园增加37%,提前在2月份采叶供应电商销售,桑叶每斤2至20元不等,仅桑叶今年春蚕期已实现销售额30多万元。今年春季已销售蚕种1500张,预计全年电商销售收入可达1000万元。二是根据销售时机,及时调整店铺商品。每年1—5月份是小学生养蚕的高峰期,此时产品主要以小蚕、桑叶、养蚕工具、彩色茧等小学生科普产品为主;到了6月,小学生养蚕的高潮过去之后,推出桑叶茶、蚕丝被、真丝睡眠眼罩、桑果干等大众消费产品,通过调整商品,拓宽了销售空间,可以满足不同客户需求。

小蚕工厂化饲养。今年我市春蚕小蚕共育中心共育蚕种350张。小蚕共育也是多批次养蚕模式的基础,由于连续化多批次养蚕每个蚕期会有部分叠加,蚕室面积不够限制了饲养批次,因此实行多批次养蚕的农户,小蚕均由“小蚕工厂化饲养”示范点集中饲养,到3龄开叶后给农户饲养大蚕,小蚕通过标准化饲养,蚕发育整齐、体质强健。蚕农在各自家中仅饲养大蚕,避免了蚕期叠加,腾出时间,在下一批大蚕饲养前进行蚕室、蚕具的消毒,避免各批次蚕在同一蚕室饲养引起蚕病的交叉感染。小蚕工厂化饲养还为电商销售提供了线下养蚕的平台,家蚕在小蚕共育中心分多批次饲养销售,不仅提升了电商销售的产值,也使小蚕共育中心得到充分利用,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

(益农 赵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