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27日
夜访蠡岛
□ 叶 梓
阅读数:1611 本文字数:1436
石湖越堤的中部有一岛,曰“蠡岛”,是为了纪念越国大臣范蠡而建。相传,功成身退的范蠡携西施就是从石湖泛舟归隐太湖的。也许,这只是后人的附会,不说也罢。不过,镶嵌于湖心深处的蠡岛,坐拥长堤绿水,若碰上细雨绵绵,一眼望去,山岚氤氲,如梦若幻,甚是江南。
而今夜,我披着夜色去蠡岛,却是一趟听琴之旅。
几年前,有缘结识青年琴师吕继东,他是我所认识的琴师里最不会装酷、当然也最内敛低调的一位。最近几年,古琴似乎火起来了,尤其是苏州,自称习琴的人越来越多,好像不说自己学琴就不是文化人似的,更有不少趋之若鹜者行为张狂,装疯卖傻一般,惹人生厌。而吕继东却一直安静从容,算是一位真正的琴师。2016年,他成立了石湖琴社,我有幸参加揭牌仪式,当时就有点想不明白,琴社明明在独墅湖畔一家颇为高档的住宅小区,缘何以石湖名之?原来,吕继东2001年从厦门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寓居的沧浪新城,在姑苏城的西南角,毗邻石湖,因对范成大晚年归隐石湖的高逸品格仰慕有加,遂盗用其号,将石湖居士移作网名。久而久之,琴友们就直呼他为石湖了。后来,琴社成立时也就顺手牵羊地引为琴社之名。人间尘事,于冥冥中皆有缘,就在琴社成立两周年之际,他于石湖蠡岛觅得一间雅室,辟为琴社,算是琴社的石湖分部。他开门授徒,空下来的时候,一个人抚琴喝茶,不问世事,仿佛隐士一般。抱憾的是,近半年来我的生活有些兵慌马乱,以至于心向往之虽久,却迟迟未能成行。
是的,是该去听听琴了,琴声是对烦躁内心的最好修正。
通往蠡岛的湖堤上,夜行者多。他们都是晚饭后的散步主义者,悠闲自得,任凭湖风吹拂。偶有夜跑者从身边汗流浃背地跑过,气喘吁吁里充满了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有一个老头的步伐,跟我的节奏仿佛,他边走边听评弹,我尾随其后,体悟晚年生活的美好。约二十分钟后,右拐,即至蠡岛,琴社就在一间临水的房子里。
推门而入,琴社真是雅致。
吕继东正在抚琴——真是抱歉,冒昧的到来打乱了他的节奏。寒暄过后,他继续弹,我坐下来听,偶尔会望一眼外面,看夜色如何笼罩了湖面。他弹了三支曲子:《秋风词》《良宵引》和《阳关三叠》。《秋风词》略有悲伤,《良宵引》清雅和静,《阳关三叠》的轻重缓急把握得极好,让人不禁想怀念河西走廊的风声与沙栆花。毕,一起喝茶,他顺手送我一册自编的《古琴入门二十四讲》。书是自印,但印制精美,薄薄的一百余页里,字字饱含他的习琴甘苦。我粗翻之后,以为精到处有三,一是每一讲既有学习提示、练习要点,还有小结,章节之间相互勾连,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失为一册习琴之人的案头必备书;二是既有指法的具体指导,更有琴曲的独到理解;三是书里头选择性地穿插了一些与琴有关的古画以及虞山琴谱《溪山琴况》的要点,这真是有心之举,起画龙点睛之美。
一座湖,通过涟漪将古琴的声音传递出去,是件美好的事。前几年,因为写一本有关茶的闲书,翻检了不少古画,常常能碰到文人雅士携琴前往湖中的场景,盈盈古意扑面而来。蠡岛的石湖琴社,就让这样的雅致在当代复原,真是令人惊喜。想想,在这个车流滚滚的时代,携一架琴,朝着一座湖而去,然后在一座岛上弹琴品茗,是多么风流蕴藉啊。
以前的蠡岛,有一个华南虎培育基地。后来,搬到上方山动物园了。现在,蠡岛回到了岛的本身,湖水、迷离的夜色、水的古建,以及石湖琴社里传出来的隐隐琴声,让蠡岛散发着古朴、自然的美。
听完琴,回家的路上,忽然落雨了。
稀疏的雨点打在盛放的荷花上,唰——唰——唰,像一首读出来的诗,默默诉说着大地的温情,而我似乎还沉浸在刚才的琴曲里,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