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7月18日

堂 前

——乡村记忆之八十九

阅读数:7455   本文字数:1790

□ 杨吉元

 

大户人家的堂前

 

一提起“堂前”,首先想到的是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中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我无法想象出王导和谢安这些豪门大族当年堂前的奢华摆设,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些燕子确确实实飞入了平常百姓之家。

每年春天,有两只燕子总会叽叽喳喳地飞到我家,然后筑巢于老屋堂前的楼板下,待到秋风渐起的时节,便带着它们的孩子飞往遥远的南方。

在农村,堂前是一个庄严肃穆的重要场所,饮食、议事、会客、宴请、婚丧以及祭祖,甚至我小时候读书,都要在堂前进行。正因为堂前具有如此尊贵之独特地位和展现脸面之显赫功能,所以堂前布置要体现出吉祥、隆重的特色。

一进大门,便可见正对面竖着几扇高高的木板,从地面直到楼板下,成一道板壁,起类似屏风隔离的作用,老家叫板障。板壁前置一长条案,长条案前是一张八仙桌,八仙桌左右两边各配一张椅子,围着八仙桌有三张长条凳。

无论富贵或贫穷,那年头,乡下人家堂前的格局几乎大体如此,差异甚小。

板壁材料以杉木为多,条件差的则用松木,大都用桐油漆过,看上去光滑油亮。按传统风俗,板壁正中需挂一幅宽大的中堂画,显得大气,两侧配对联一副,内容以礼教或治家为宜,如“绳其祖武唯耕读 贻厥孙谋在俭勤”之类。

上世纪70年代,如此布置自然不可能。那时,我家板壁正中悬挂着毛主席的标准像,两边对联为“听毛主席话,跟共产党走”,横批“祖国万岁”。画像和对联每年更换一次,但其形式和内容基本不变。

板壁前,摆一张长条案,老家叫高几。我家那张高几台面由一块整木锯成,两端有镂空雕刻的两个基座,整个长条案颇为古典厚重。只可惜基座上绣着的仕女、龙凤和花卉等浮雕都已经被凿掉了。

听父亲说,早年有钱人家的高几左右两边常常各放一个花瓶,花瓶中插有孔雀毛、雉鸡毛,有时会摆放福禄寿三星的塑像,或者供奉着神灵塑像、祖先灵位等。

在不信神的年代,花瓶神龛自无地位。记忆中,我家高几最正中有一个宝书台,木制盒装,红纸裱糊,盒子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四本《毛泽东选集》。母亲目不识丁,但每天早晨都会将宝书台擦拭得干干净净,也许在她的内心深处,书是最神圣的宝物。除此之外,高几上还会摆放汤瓶、茶碗和竹壳热水壶之类的杂用品。我读大学之后,每到过年,父亲开始摆上了香炉和蜡烛对。一到晚上,香烟袅袅,烛光亮堂,有了些许旧时的模样。

高几前面八仙桌的两侧摆放着两把红漆椅子,老家叫交椅,也有叫靠背椅、太师椅的。据说南宋时就叫交椅,时任太师的秦桧坐交椅时头总是向后仰,以致巾帻堕下,京尹吴渊为了拍秦桧的马屁,特地在交椅后部装上托背,于是有了“太师椅”的叫法。上档次的交椅古朴拙趣,造型脱俗,是权力或地位的象征。

也许受经济条件的限制,老家的交椅已经在传统款式上做了简化,用料低档,没有扶手,靠背本有的精雕细刻也几乎不见了踪影。交椅为长辈或贵宾专坐,平时自然都是父亲的宝座。只有他不在的时候,我会斗胆就位,体验一回。

八仙桌是农村家庭中的主要大型家具,老家又叫它大方桌。八仙桌形态方正,结构简单,功能实用。虽朴实无华,但却凭其端庄稳重、亲切平和而登大雅之堂。

每逢家有喜事,或者到了春节,家中宾客盈门,于是便把八仙桌前移,使之与高几有一定空隙,然后将两把交椅移到空档之间。另外三个方向配上三张长条凳或六条骨牌凳。这样,刚好够八个人就坐。

乡下人当然也重礼数,这八个位置的坐法可大有讲究。以八仙桌为参照,最尊贵的客人坐在面南背北的右侧,即左为上,右为下,男左女右,然后以此人为中心,按照一左一右的顺序,排定尊卑长幼座次。

家里如果来了客人,八仙桌两边的太师椅由谁来坐,主宾往往要谦让一番。最后要看来客的数量、客人与主人的辈分及亲疏关系、客人的身份地位等等而定。

围着八仙桌还有几张长条凳,凳子面板是一块木板,下面四条凳腿呈梯形撑开,制作甚为简单。

一般人家八仙桌只有一张,碰到家有红白大事,则需要到隔壁邻居家借。主人家依据各自的家庭条件,以及亲朋好友的多寡,预先制定出大体规模,设宴席数量。然后,请帮忙的乡亲挨家挨户借用八仙桌,顺带长条凳四张,摆在设宴地点。那时,主人家灯火通明,宾朋满座,杯盏交错,甚是热闹。

如今,城市里大多为公寓楼,屋内也就没有了堂前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的客厅。少数排屋、别墅和农村新居虽还有堂前,但随着新式家具的兴起和思想观念的改变,传统堂前稳重的布局、典雅的摆设及其儒雅的文化已经所剩不多了。

 

一般人家的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