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8年05月29日

丰 产

□ 沈伟富 文/摄

阅读数:2851   本文字数:1831

丰产村一角

 

丰产在新安江东岸的山后。

这是一个丘陵纵横的地方,水土易流失,所以一直以来,农业生产相对落后。

这里分布着姜坞、山河、横路、外龙等村落。1956年,这些村落组合成一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大家期望从此农业丰收,就给这个新的合作社取了个非常吉利的名字——丰产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丰产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丰产大队,1961年分开,各自都用自己原来的村名,2007年又合并,重新启用“丰产”二字作为村名,村委会驻地在山河。

山河,本为三河,缘于境内的三条小河汇聚于村前而得名,后写作山河。

说是三条小河,其实是三条小溪,分别是龙门溪、横路溪和樟源溪。三溪汇合后,总称为山河溪,并于山河埠汇入新安江。这三条溪以龙门溪最长、最远,其源头在龙门上。

去龙门上是在一个春末的雨后。山间雾霭氤氲,不时有水珠从树稍滴落,但空气极为清新。有个姓邓的本地人领我一直进到溪之源头,他说,他的祖上是从山那边的邓家迁到这里来的。上世纪60年代,一批知青来到这里,用手挖肩挑的原始劳动方式,硬是在山里筑起了一道土坝,把从枫岭山上下来的水蓄在坝内,这就是龙门水库。从那时起,水库以下的山溪里,一年四季水长流,既不会出现山洪,也不会枯竭。

最早居住到龙门上的,是郑姓人。宋景炎二年(1277),浦江(今浦江县郑宅镇冷水村即郑义门)郑达带着五个儿子来到这里,以烧炭为生。老大、老二相继下山,住到横路,老三、老四、老五留在龙门上,继续烧炭、开荒,慢慢地就形成了一个以郑姓人为主的山村。

老大是个颇通堪舆之学的人,他在山下找到一个三面环山的山坳,把家安在了这里。这个山坳坐北朝南,只有南面有一道不到十米宽的豁口,堪舆学上称此为燕窝形。村的后面有一条山路,可通州城严州,所以,这个燕窝形的地方又被称作横路,《郑氏宗谱》上说得更雅,叫横衢(横路通衢)。诗曰:

姑岭巍巍耸碧空,

茂林修竹远西东。

层峦矗矗凌青汉,

叠嶂重重锁翠峰。

屈曲流泉如练带,

嶙峋怪石似虬龙。

云窝堪拟天台境,

林下优游乐在中。

 

七百多年来,龙门上郑氏和横路郑氏已经遍布山河溪的上游。然而,就在近几年,龙门上、磺路两个郑氏的发祥地都已人去村空,一个是因交通问题,一个是因地质问题。

龙门上山高路远。早年去龙门上,要走几十里的山路,还要登上千个石阶。山上除了林木,土地也不多,尤其是近年来,山林更加茂盛,野猪等野生动物出没频繁,已经很难种植山粮了。一条勉强能开车的山路,也因没有得到硬化,已被山水冲得千疮百孔。山民们只得下山脱贫。

2016年5月28日的一场山体滑坡,把横路村口的三幢房屋埋在山下,致六人死亡。经地质专家评估后,认为横路已经不能住人,全村所有人家必须迁走,从此,横路这个“燕窝”也成了空巢。

龙门溪、横路溪汇合于双坑口。双坑口外有一小村,因村口溪上原有一座木板桥,村因桥名,称板桥。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幽径(今属洋溪街道友谊村)洪仁政迁居于官峰道院(院址已失考),洪仁政的三世孙洪子猷于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自官峰道院迁居板桥,后又迁居板桥对面的月山之下。洪氏在月山之下一住就是九百多年。

山河村外有个深深的山坞,不知何年何月,有章姓人入山开荒,后繁衍成村——章源。

相传章家有个读书人,人称章秀才。有一年,章秀才经过精心的准备,启程进京赶考。刚出村,就被村口的一条大蛇拦住了去路,急得他一时没了主意。退回去,那十年寒窗苦不就白吃了?向前走,那蛇正昂首向天,吐着信子。章秀才只好双膝跪地,向着大蛇祷告:我是进京赶考的,如果天助我愿,此去京城,折得桂枝,日后定将为你建庙以祀。说也奇怪,这条大蛇竟然很快让开大路,让章秀才通过。

章秀才果然如愿以偿,取得功名,并在京城为官。一天,章秀才梦见了家乡的那条大蛇。大蛇告诉他,他原本是东海龙王之子,专门从东海来到山河,送他进京赶考的。第二天醒来,章秀才就告假回家。在乡亲们的帮助下,章秀才在村口建起了一座十分壮丽的殿宇,正堂之上塑着小龙王像,他还亲自为这座殿宇题名“蟠龙殿”。

上了年纪的人依稀还记得,当年的蟠龙殿上,除了小龙王像外,还有一尊“树菩萨”,不知内情的人觉得非常奇怪。

事情是这样的。

相传在建蟠龙殿时,一位徽州木商正好路过这里,在得知村里人是在为小龙王建殿宇之后,就无偿地把自己这次放下来的木头全都捐了出来。在这位徽州木商的资助下,蟠龙殿不仅很快完工,而且还建得非常漂亮,村里人干脆就在小龙王像的边上为这位徽州木商也塑了一尊神像,大家俗称之为树菩萨。

山河源不长,也不深。在以前,是个桃花源式的地方,只有一孔可入。即使是现在,也是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

 

横路村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