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8年04月17日
洋溪(上)
□ 沈伟富 文/摄
阅读数:2467 本文字数:1838
洋溪本名杨溪,相传为南宋宁宗皇后杨桂枝哥哥杨次山后裔首先迁居于此而得名。
正史(《宋史》)上说,杨次山的祖籍在开封,其曾祖杨全是一员武将,北宋末年,金兵入侵时,为保卫京城开封而战死,朝廷为表彰他的功劳,赐其子——杨次山的祖父杨渐为官。北宋灭亡后,杨渐随宋王室来到江南,住在上虞。杨次山也出生于上虞。宋宁宗时,杨次山因其妹被册封为皇后而显贵,可他并不以权压人,更不以皇亲国戚的身份而干政,总之他是一个好官。
然而,方志(景定《严州续志》)上却说,杨次山是严陵人。他和妹妹杨桂枝皆出身贫寒。杨桂枝从小聪明能干,又有才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选入宫中,深得皇太后(宋宁宗赵扩之母)的喜爱,赵扩见之,也对她喜爱非常。赵扩继位后,杨桂枝被迎入皇宫,并一步步成为皇后。
杨桂枝成了皇后之后,开始寻找亲人,终于,她在严州找到了哥哥杨次山。
杨桂枝来自民间,所以非常关心民间的疾苦。那时,朝廷有一种税务叫“身丁钱”,也就是每个二十岁到六十岁的男子每年都要向朝廷交纳一定的税银,弄得本就生活极其艰苦的两浙人民更是雪上加霜。身为严州人的杨皇后当面向宋宁宗提出,免去两浙“身丁钱”,得到宁宗的允许,杨皇后为家乡,为严州人民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严州人民都非常感激她。
淳安里商有个杉树坞,坞里有个龙门墈,墈上有个杨家基,杨家基上的杨家人说,杨次山、杨桂枝是他们杨家基人。南宋年间,杨桂枝被封为皇后,杨次山也赴京为官。由于杨家基地处深山,资源有限,人们生活艰苦,杨家人央求杨皇后,把杨家全部迁出山外。杨桂枝认为,这是以权谋私的一种表现,坚决不同意。后来,部分杨姓人氏还是迁到严州府建德县以西四十里的新安江边安家,这个地方后来就被叫做杨溪。
新安江两岸有很多支流汇入,大凡在每一条支流的汇入处,都会有一个埠头。杨溪埠因莲花溪的汇入而形成。南宋之前,杨溪埠还是一个比较冷清的地方,只有北面山脚下住着几户姓姚人家,称姚家村。杨姓迁来后,住在新安江边的塔山下。他们临水而居,过着半渔半农的生活。在历经宋元、元明之际的兵燹之后,部分杨氏外迁他处,其中有一支迁到今杨村桥,而杨溪的杨氏几近式微。到了明、清时,大批徽商东下,新安江两岸的商埠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杨溪埠也在这个时期兴盛了起来。
徽州人把从徽州到杨溪这段江叫做徽港或徽江(“港”“江”音近),杨溪以下由于江面开始开阔起来,山里人把它叫做洋,所以,杨溪被写作洋溪了。
洋溪是徽商们东下进入建德境内的第一个大水埠,加上洋溪源中出产的茶叶、木材、木炭等较为丰富,就有徽商看准了这里的商机,在此收购山货,然后向外转运。洋溪埠就成了山民和商人们交换货物的地方。特别是一到傍晚,一些拿到现洋的山民都要找一家酒店,买一碗老酒,用几块豆腐干或几粒花生米,把酒送下肚,然后带些日用百货商品,摇摇晃晃地回家去,那是一天劳作之后最为快乐的时光。所以,一家家酒店、豆腐店、肉店、百货店等,在塔山以东一块高低不平的地方依势而建,一条中间高两头低的洋溪街也就这样形成了。一些发了财的商家拆掉原有的木板房,用青砖黑瓦茶园石建起了前店后院的豪宅。到了晚清、民国年间,这条百来米长的洋溪街上就有十几幢这样的徽派建筑。
在洋溪街上,开店做生意的大多是徽州人,而做手艺的则大多为东阳、义乌人,他们相与协作,和睦相处,洋溪街就在他们的共同经营下,繁荣起来了。
由于徽州人多,他们成立了商会,用以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徽商利益。洋溪商会的最后一位会长叫夏干洲,他经营着一爿祖上留给他的“夏裕和”商号,同时也做石板生意。民国年间,他与同为徽商后裔的凌家一起,承建了从洋溪到梅城的官路维修工程,把这条官道修成了新安江边最美的一段。
徽商们还在洋溪街上共同建起了一座徽州会馆,遇有重要事情,都在会馆里商议。会馆成了出门在外的徽商们共同的家。特别是到了七月半的晚上,所有徽州人都要到会馆里集中,每人先吃一碗素面(免费的),然后请来一位道士做道场,完了之后,所有人来到江边,这时的江边早就预备好了四五条小船,每条船上都有两三位后生。只见道士把手中的拂尘往江中一挥,十几位后生分别把小船同时向着上游划去。大约划到现体育馆步行街附近,用竹篙把船固定在江心。不多时,一盏接一盏的水灯就出现在水面上,在江水的推动下,缓缓往下漂去……这是徽州人祭奠先人的一种方式,据说,每一盏水灯都会被不同的先人收走,照亮先人们上路。站在岸上的人每人手中都拿着一支点燃的香,水上的灯每熄一盏,岸上的人都要朝着水中拜一下,因为那盏灯是被先人收走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