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详情
2017年12月29日
关于我市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与思考
阅读数:3319 本文字数:2649
草莓自上世纪80年代引入我市试种,经三十多年的发展,成为我市特色最为鲜明、影响最为广泛、知名度最高、比较效益最好的农业产业,我市被誉为中国大棚草莓之乡,杨村桥镇获浙江省草莓特色强镇称号。2016—2017年度我市草莓种植面积为1.41万亩,草莓总产值4.5亿元(其中草莓优质苗产值1.73亿元);全市共有7000余户莓农,16000余人外出异地种植草莓6.1万亩,异地种植草莓总产值约27亿元。然而我市草莓产业发展也隐藏着一些深层次问题和发展瓶颈,将影响我市本地草莓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草莓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瓶颈因素
单位面积效益下降。我市自2010年大面积推广红颊草莓品种,加之市场因素,草莓亩产值从1万元提升至2万元,效益提高近一倍。但近年来单位产值一直稳定在每亩2—2.1万元,而生产成本占产值近一半,且在逐年增加,效益也随之逐年下降,我市莓农在本地种植草莓的积极性下降(从草莓过江战略实施期全市种植面积最高时2.3万亩下降到2016—2017年度的1.4万亩)。外地尤其是外省草莓产值一般在3万元以上,好的在5万元以上,最好的可达10万元以上,很多莓农特别是畜禽养殖退养户大量去异地种植草莓。
统货销售缺高端市场。我市草莓历来是以统货进入大城市果品批发市场销售为主,市场价格低,前期价格在每公斤20—30元,中后期只有10—15元,极少量的产品经包装进入超市,价格稍高些,但也只有每公斤40—50元。随着我市大量莓农外出种植草莓,带动了全国各地草莓产业发展。自2010年我市草莓逐渐退出温州、南京、上海、宁波等周边城市市场,至2013年只占领了杭州市场,同时由于杭州周边地区也大量发展草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价格下降,我市草莓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我市虽有草莓高端产品,但由于未去开拓高端市场,造成我市草莓在杭州高端市场(每公斤100元以上)几乎是空白。
无产地市场销售困难。我市原有杨村桥和下涯二家产地草莓交易市场,为全市广大散户提供了很好的草莓交易平台。由于三改一拆的原因,二家交易市场于2014年先后关闭,全市约两万吨草莓由20余家贩销大户上门收购或莓农将草莓送到贩销大户的定点地,广大莓农只有单一的销售点或贩销户,没有销售选择性,易造成垄断收购,同时一旦贩销户停止收购,易造成莓农销售困难或低价销售。
技术储备少后劲不足。由于机构调整和科技人员的调动,多年专职从事草莓技术推广的高层次人才有退休的,有不在草莓技术推广岗位的,技术断层与人才断档严重,加之近年来科技经费对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投入少,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的储备严重不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难题无人组织去攻关解决。
政策扶持与问题脱节。我市草莓产业发展政府扶持政策已经历多轮,每轮政策扶持重点都放在新建大棚和新种植户,如这一轮的政策是新种植草莓5亩以上,新建钢架大棚的,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6元;连片新种植草莓30亩以上,新建钢架大棚的,每平方米一次性补助8元;配套喷滴灌的每平方米追加1元。而对于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新品种选育、技术难题的解决等一家一户不能解决、企业不愿解决的问题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
我市草莓产业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草莓发展思路。我市草莓产业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创新是草莓产业发展的唯一路径,从露地草莓到大棚草莓、从丰香到红颊品种,实现了二次质的飞跃,奠定了我市草莓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在今后的发展中要选育种植特种品种,达到人无我有;应用优质栽培技术,达到人有我优;采用新的营销模式,占领高端市场,生产与采摘休闲亲子活动相结合,达到一三产融合发展。总之通过草莓品种、技术、模式的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大幅提升草莓的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达到一次新的飞跃。我市异地草莓种植借助外地的土地和市场资源,每亩产值在3—5万元,高的达到5—10万元,本地草莓点上与采摘游结合的每亩产值在3万元以上,如果我市本地草莓通过创新发展,每亩产值达到3—5万元,那么不需要政策扶持,莓农会自愿扩大规模。
建立产地交易市场。市场是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杨村桥和下涯二个草莓产地批发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头十年对我市草莓扩大规模和过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草莓种植面积的回缩,上市草莓数量的减少,贩销户的竞争,加之三改一拆的需要,两个市场先后关闭,造成散户销售的无可比、无选择,贩销户某种程度的收购垄断,同时马路市场又影响我市草莓形象与交通安全。建议在杨村桥镇草莓小镇建立一个设施齐全、交易方便、引入竞争、现货与电商结合的草莓交易市场,方便广大草莓种植户上市交易,改变落后的点对点的交易和取消马路市场,同时又达到提升档次的目的。
加强品种技术储备。我市草莓生产,自上世纪80年代初至2010年前主栽品种一直是丰香品种,1998年引进红颊品种,经8年的试验、示范摸索,才掌握该品种的特性并攻克了育苗技术难题, 2008年才逐步推广, 2010年基本取代丰香品种成为我市草莓主栽品种,同时形成了独立的红颊草莓育苗产业,建德草莓没有销售到全国各地,但建德红颊草莓苗占领了全国市场。上世纪80年代草莓在我市为露地栽培,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采用毛竹大棚栽培,2008年后钢架大棚逐步代替毛竹大棚,每一次新品种新技术的大面积应用,产值和产量上一个台阶,都是在五年甚至十几年的技术研究储备基础上实现的,凝聚着我市老一代农业科技人员的大量心血和汗水。技术储备的关键是人才支撑,要高度重视草莓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青年优秀人才,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老中青阶梯人才队伍。同时重视人才使用,给予资金、项目支持,让草莓科技人员有用武之地,全身心投入草莓品种、技术的创新研究,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开拓杭州高端市场。建德草莓在全国各地尤其是浙江市场有很大的知名度,杭州市场基本被建德草莓垄断,但我市草莓一直都以市场批发统货销售为主,少部分简单包装进入超市销售,价格都不高,高端市场几乎是空白。我市草莓有白雪公主等特种品种,有立体种植的有机草莓,不缺好品种、也不缺高端产品,关键是销售理念落后,没有细分市场,没有高端包装,没有深耕高消费人群的高端市场。建议引进战略性果品销售企业,或与战略性果品销售企业合作,开拓草莓高端市场,使建德草莓不仅占领杭州大众市场,更占领杭州的草莓高端市场。
调整草莓扶持政策。改变对一家一户新发展面积的补助,财政资金重点用于扶持解决一家一户不能解决、企业不愿解决的诸如品牌建设、市场拓展、新品种选育、技术难题破解。切出一块财政资金,专门用于草莓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为今后草莓产业的稳定发展做好技术储备,为草莓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重点打造建草莓区域公共品牌,统一品牌包装,加强品牌宣传,强化品牌管理,财政资金对建德草莓的品牌宣传、推介和管理给予支持,对草莓市场建设、市场拓展给予奖励。
(益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