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9月15日

鲁迅也吃茶

□ 叶 梓

阅读数:1759   本文字数:1263

一母所生的兄弟,都在江南水乡长大,但鲁迅和周作人呈现给世人和整个时代的气质,是截然不同的。鲁迅执著于把自己的文字蜕变成投向时代的匕首和刀枪,而周作人喜欢谈茶、谈鬼怪。但最终却是殊途同归,时间过去了这么多年,他们都以各自的独特风采成为中国现代文坛的重要坐标。相较于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苦茶庵、给随笔集取名《苦茶随笔》的周作人,鲁迅谈茶的文字,很少,似乎只有一篇开宗明义的《喝茶》。

此文见于鲁迅《准风月谈》。其中有一段话颇为经典: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必须有工夫,其次是练出来的特别的感觉。

 

应该说,这段话道出了鲁迅个人简单而至真的茶学观念:茶即清福,既要有闲,还得有敏锐的味觉。鲁迅在文章中还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他买了二两好茶叶,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用棉袄包起来,等郑重其事地喝的时候,味道竟与他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他发觉自己的冲泡方法不对,以至于得出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认识,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精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是,当他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拿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地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于是他知道,喝好茶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而且品茶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得慢慢练习。

尽管鲁迅专门写茶的文章少之又少,但在日记里屡屡提及品茗之事。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茶馆遍布,彼时的鲁迅是北京茶楼的座上客。以1912年的日记为例,似乎去得最多的是青云阁。

为什么他喜欢去青云阁呢?

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顺路。彼时他经常徜徉于琉璃厂,由西面回家时,逛完琉璃厂,正好顺路到青云阁可以歇脚吃茶。

青云阁和中兴茶楼,都是当时北京比较有名气的茶楼。

在北京期间,鲁迅不仅常去茶楼,还常去一些公园里的茶室,也就是大众茶馆,取的是自然风景,绿树荫中,鸟语声声,啜饮清茗,情趣倍生。

1926年七八月间,鲁迅与齐寿山合译《小约翰》,就是在公园茶室完成的。前后约一月余,鲁迅几乎每天下午去公园茶室译书,直至译毕。鲁迅离京前,朋友们为他饯行,也选择在公园茶室,那是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漪澜堂”茶室。

鲁迅的日本朋友内山完造在《便茶》一文里深情地回忆了鲁迅的施茶之情。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每至夏天,沿街店铺备有茶桶,过路者可自行用一种长柄鸭嘴状竹筒舀茶水,渴饮解乏。在上海临近四川北路山阴路开设内山书店的内山完造,入乡随俗,在门口也置只茶桶,鲁迅对此不但赞同,还多次资助茶叶,合作施茶。1935年5月9日记里就有“以茶叶一囊交内山君,为施茶之用”的记载。

鲁迅给人的印象是斗士,因此,很少有人将他和喝茶联系在一起的。然而,既便是冷面杀手也有一片柔情一样,常常横眉冷对的鲁迅也喜欢和友人们一起,持盏品茗,共话桑麻。只是,相比于周作人“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的闲适与幽雅,鲁迅喝茶,没有这般闲适罢了。但他对茶也有自己的想法,比如他认为的喝好茶要用盖碗,以及“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的经验之谈,倘若不是一个会品茶的人,大抵是不会有这般见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