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8月29日

施家

□ 沈伟富 文/摄

阅读数:1855   本文字数:1750

 

钦堂、乾潭交界处的翁家桥昔为交通要道,桥的北端有个小村,因郭姓人最早来此居住,故名郭家;桥的南侧,也就是郭家的对面,一山高耸,就像一位老者,兀然默坐。有人说,这位“老者”原本是一位宰相,环绕在他面前的清渚溪是他的腰带,只因某年来了一位徽州人,见此形势,以为是个藏宝之地,就日夜在山上寻宝,结果把风水给破了,宰相也出不了山了。

山之东侧,即清渚溪的西岸,是块冲积洲,这里土地肥沃,很早就有人在此建村居住。为了便于灌溉,他们在清渚溪上砌了一座石堨,村也因之称为石堨。后来写作石碣,不知是有意为之,还是笔误所致。现在,杭黄铁路就从石碣村的“上空”通过。

山之南,有个古老的村庄,古老得连当地人都不知道建于何时,更不知道是何方人氏首先在此居住,村里一直流传着这么一种说法:无论你在村里哪个地方下锄,说不定都会挖出残砖碎瓦来,于是就有人说,这里曾有个“千家村”。现在,村里尚有几户吴姓人家,他们说,吴姓是至今尚存的村里最早的居民。

这个古老的村庄名叫上务。至于上务这个村名到底是怎么来的,村里人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上务是是务农为上之意;有人说,上务是上坞之误。这个村庄虽然依山而筑,但没有坞,故此说无根据;有人说,可能这里原名上吴,后讹为上务。

上务是这一带最大的村坊,也是施家行政村的村委会所在地。

施家的来历,源于村南的两个自然村,一个叫上施,一个叫下施。

据《施氏宗谱》记载,早在明永乐年间,有个叫施智森的人,从富春江畔的龙门施家(现富春江大坝下游的江东岸)一路游山玩水至此,“见此地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且村后的山形似笔架,这就是传说中主文风昌盛的形势,“遂卜居焉”。过了几年,他的哥哥施昭森也来到这里,本想与弟弟同住一地,后经商定,弟弟居溪之上游,哥哥居溪之下游,后各成村落,上施、下施也因之而来。

但上施、下施之名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上施原叫直阐。问过好多当地人,都说不出直阐这个名称的由来,但有个老人这样说,村前的清渚溪上有一座石堨,堨的中间有个闸门,涨水时,拉开闸门泄洪。到了旱季,合上闸门蓄水灌溉。直阐之名会不会是直闸之误?

下施原叫观山,是因为村后有青山为屏,山名叫狮峰,也叫观山,后以山名村。

这两个村历来都是清一色的施姓人氏,别无杂姓,所以统称施家。又因两村都在清渚溪的西岸,一个在上,一个在下,故而分别得名上施、下施。两村虽然分处,实为一家。

自施氏兄弟相继来此定居,若干代后,两村人口增加,上施和下施分别开始兴建祠堂,后来,两村又在上施村里共建了一座总祠堂。每到春节前后,三座祠堂同时开放,迎接施氏子孙前来上香祭拜先祖。尤其是每年的农历十月中旬前后,两个村里更是热闹非常,因为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八是施家村的“节日”。在“节日”到来的前几天,村里挑选出几十个身强力壮的青年后生,打扮停当后,一路吹吹打打,到安仁村的侯公庙里,把本村的神像抬回来,先是供奉在下施村的施氏祠堂里,接受朝拜。几天后,再抬到上施村的施氏祠堂,接受朝拜。到了十月十八这一天,才抬到总祠堂里,接受两个村里人的共同朝拜。接下来,开始演戏,村里人称之为稻草戏。这个季节,田里的稻子已经基本收割完毕,一堆堆的稻草堆在村里的大树下,家家户户都开始选用新米做糕、酿酒,款待客人。

说到过节的开心程度,要数村里生了男孩的家庭了。村里有个风俗,就是生了男孩的家庭,都要在农历十月十八这一天,蒸上好多肉圆,然后用木桶装上整桶自家酿制的米酒,搬到总祠堂里去,不管你是本村人,还是外村人,抑或是路过的外乡人,甚至是要饭的,见者有份。会喝酒的可用东家备着的碗,自舀自喝,喝完为止。

从明永乐年间,施智森、施昭森兄弟俩先后来这里居住始,到19世纪中叶的四百多年间,上施、下施两个村都发展到非常辉煌的程度。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到整个中国的南方,施家村也不例外,这就是太平天国运动。

据传,当年的太平军被清军堵在清渚溪一带,进进不得,出又出不了,时间长达三年之久。在这三年时间当中,军队要吃要喝,小小的村庄怎么经受得起如此折腾。所以,到了太平军撤出后,村里已经是十室九空了,尤其是下施村,几乎空无一人。乱后,上施村有几个外逃的施姓人重返故里,见村里村外满目疮痍,不禁泪如雨下。但他们还是坚持着在墟废上重建家园。一个新的施家村又在清渚溪畔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