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5月11日

抲鱼

——乡村记忆之四十五

阅读数:6104   本文字数:1726

□ 杨吉元

 

 

 

老家有沟有涧,有塘有湖,还面临清澈的兰江,算得上是水畔之地、鱼米之乡了。在那物资匮乏、食不果腹的年代,我们最热盼的是生产队集体捕鱼分鱼,最感兴趣的则是三五成群到水塘、溪涧里抲鱼了。

临近年关,生产队都要组织人员在荷花塘集体撒网捕鱼,然后分到每家每户过年。

冬日暖阳,五六个捕鱼人脚着高筒套鞋,胸前系着皮制围裙,拎着沉甸甸的渔网,逡巡在鱼塘的四周,挑选着合适的位子。池塘中央水面上漂浮着两三副竹排,中间搁着一块木板,捕鱼人就晃悠悠地站在木板之上。

开捕了,捕鱼人先将部分网搭在肩上,左手握住渔网的部分铅坠和网口,右手将铅坠抓住,两手保持一个便于动作的距离。末端的绳子要一直抓紧,以免将整张网抛入水中。准备就绪,捕鱼人自身体左侧右旋用力撒出渔网,渔网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抛物线,如一块大布毯,徐徐飘落于河面。这时捕鱼人的动作造型非常优美,往往成为摄影爱好者最喜爱捕捉的镜头之一。最后,捕鱼人手持绳子,慢慢将渔网收起,鲜活的鲢鱼、鳙鱼、鲤鱼、草鱼便被一网打尽。

村里的老人、小孩和妇女们拎着火熜,乐滋滋地站在塘塍上,欢呼雀跃,拍手叫好。

与撒网捕鱼相比,掼网相对比较简单。

掼网工具是两根类似捞蕰草那样的长竹竿,中间拴一个宽大的网兜,网的外沿是浮子,内沿是铅坠。

捕鱼时,竹竿一端斜支在捕鱼人的腹部,轻轻地将丝网掼入河面后,用竹竿猛烈敲打水面,使鱼儿受惊快速窜入网内,然后急速抬起竹竿收网。

这种掼网我曾经也试用过,竹竿顶住肚子会有点疼,捞出来的大多是小鱼、小虾或泥鳅之类。

抲鱼用得较多的是蹚罾,这种工具各地叫法会有不同。

蹚罾长方形,用两根竹竿交叉构成一个弯形竹架,竹架三面和底部都用丝网围上,形如小蚊帐。蚊帐“有顶有边却无底”,而蹚罾则是“一底三边却无顶”,那没有边的一面就是敞开着的“门”,这“门”就是进鱼的“道口”。另外用小毛竹折成三段,成一个三角架,其中底部竹竿预先套上几段竹筒环,使用时能产生声响,用作赶鱼。

蹚罾抲鱼,适用于池塘边或小水潭。抲鱼者先观察水中鱼儿停留或躲藏的位置,如水草下、流水口、石洞内等。趁其不备,悄悄地将蹚罾平放在鱼儿出没的位置,然后用三角架或干脆用脚拨动鱼儿躲藏之处。鱼儿受到骚扰,自投罗网,抲鱼者突然将蹚罾迅速提离水面,将鱼捞起。蹚,原意是“从有水、草的地方走过去”,其实是为了惊动鱼类,从而使它误入罾内。

这几种抲鱼方式大都需要利用渔具,一般大人用得比较多。

那时候,沟渠溪涧里,到处都是小鱼。在雨后天晴的日子里,我们一帮小鬼头往往邀约三五好伴,到那些浅水区去拦鱼或戽鱼,这是我们最自由快乐的时光。

初夏,溪水骤涨,很多即将繁殖的鱼类纷纷逆水而上,这时最适宜拦鱼了。

我们几个小伙伴背着锄头、鱼篓和一领竹帘出发去拦鱼。

选择一处最为狭窄、水流湍急、有一定坡度的溪涧,找几块石头筑一道坎,在水涧两边打两个木桩,然后将竹帘摊开斜靠在石坎上。竹帘用竹条和棕绳编织而成,类似竹席,只是缝隙较疏朗,便于过水。

安装竹帘时,其中窄边的两端用绳子牢牢地扎在两个木桩上,宽边一端插在溪石中,并用小石头压住,另一端高高翘起,而且还铺上一些树枝,以免鱼儿跳出。竹帘中段下部横放一根毛竹竿,将竹帘拦腰顶住,以抵挡溪水的冲击。这样就形成了一张斜竹网,涧水从竹帘缝隙穿过,而从上游顺流水而下的大鱼小鱼都被拦在竹帘中。

我们一伙站在两边,等待一条条鱼儿滑入竹帘。大家兴奋地尖叫着,轻松地捡起鱼儿掼入鱼篓中。

拦鱼自是好玩,而在夏秋之际去戽鱼,则更是趣味无穷。

溪涧水自上而下急流,往往会在不少拐弯处形成小深坑,叫水凼。我们把溪涧上游的水截流改道,使水不再流向戽鱼的水凼,然后在四周筑起堰坝。

我们几个人弯腰在水凼里,端起脸盆或木勺之类的容器,把水戽出。不一会儿,那些藏身在水草、石缝里的泥鳅、黄鳝也都露出了尾巴,水凼里是一片活蹦乱跳。不等水戽干,泥猴似的我们就开始在水凼里东抓西摸,田野里不断响起一阵阵兴奋的尖叫声。

结束了抲鱼,我们就地取材,在水边折几根细长的柳枝,捋去枝叶,把鱼穿起来,就像烧烤串似的,然后左手一串鱼,右手一把勺,雀跃着凯旋而归。

抲鱼方式实在很多,除此之外,还有用鱼竿钓、用网兜、用鱼叉戳、用竹篮沉、用扳罾捞,还有徒手摸等,其中的乐趣非亲历者所不能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