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7年01月16日

寿昌西湖杂忆

□ 朱平章

阅读数:3278   本文字数:1568

天下西湖三十六,建德据其二——梅城西湖和寿昌西湖。

我出生在原寿昌县城的西门街,家的斜对面就是一条细长的弄堂,弄堂的尽头便是西湖了。小时候,我有事没事都喜欢到西湖边去玩耍,对那里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了如指掌。

寿昌西湖虽然叫做“湖”,其实是条溪流,只不过水面头大尾小,像个蝌蚪。其水是从西面的周溪(又名童家溪)引进来的。周溪注水给西湖后,继续由北向南,穿过宋公桥,不足一华里,便与艾溪(寿昌江)汇合了。当年开浚西湖,是为了灌溉寿昌东门头的农田菜地(现今东郭路一带)。

西湖边最夺人眼目的便是那座古朴典雅的湖心亭了。据史料记载,寿昌西湖始建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由寿昌县令戴筠开发。经过一千多年的岁月沧桑,湖底淤积严重,湖面缩小。到了民国二十三年(1934),寿昌遭遇大旱,县长李馀发动民众以工代赈,着手新建了童家绿荷塘水库,并疏浚了西湖,用以蓄水灌溉农田。为了使这里的环境更加美观,李县长还筹措资金,在西湖的湖面上建造了一座湖心亭。李馀县长在亭柱上亲题楹联一对:“近水一泓开镜奁,平畴千顷喜桑麻。”

湖心亭飞檐翘角,因为有六只翘角,寿昌人都称其为“六角亭”。六角亭建在湖的中心,亭的两端,用青石板搭建成的桥,把湖的南北两岸连接起来,便于百姓通行。

当年西湖的北岸是绵延四五里地的大片水田,叫青田畈(即后来的横钢地带),是寿昌镇上农民的主要产粮区。无论是忙于农事的农民,还是探亲访友的百姓,途经六角亭时,都要到这里歇歇脚、聊聊天。

无论是亭间小憩,还是沿湖漫步,两岸的依依垂柳,湖中的浓浓宽荷,都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最令人惊奇的是,那镜奁似的一泓湖水里,竟能清晰地看见成群的鱼儿在荷间穿梭。

记得有一年镇上发大水,湖水满溢上岸,好些七八两重的鲫鱼顺着弄堂里的水流游到了大街上。水浅鱼大,鱼身贴着路面,噼噼啪啪地挣扎。这一下,可忙坏我们这些孩子了,大家纷纷拿来木桶脸盆,卷起裤脚、踢去鞋子,开始抓鱼。由于手小鱼大,它一挣扎,又让它逃了回去。我们干脆一屁股坐进水里,叉开双腿,让顺水鱼儿流进胯裆里,这才把它制服。当时那种欢快有趣的情景,至今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如初。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还有许许多多有关李馀县长为官清廉、勤政爱民的佳话和传说。

民国二十二年(1933),李馀奉命调任寿昌县县长时,寿昌境内匪患十分严重。土匪们劫财绑票、奸淫妇女,无恶不作,寿昌百姓谈匪色变。

李馀得知这一情况后,当即召集镇上保甲长开会研究对策。由各保抽调青壮后生若干,组成一支业余自卫队伍,手持棍棒,轮流巡逻放哨。每当清晨,治安队员都会到西湖六角亭集中,出操练武,李馀县长常常亲临现场训话指导,还与队员们一起操练。为了摸清匪情,李馀县长还多次冒着生命危险深入匪穴,化装侦查。拿获恶贯满盈的匪首后,当众公开处决,有力地打击了土匪的嚣张气焰。自从来了李馀县长后,寿昌县的匪盗终于销声匿迹,确保了一方平安。

当年住在西湖沿岸的大都是穷苦百姓,还有少数住民常年过着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穷困生活。李馀县长得知后,便指令保甲长登记造册,定期不定期地给予救济;家有青壮劳力者,还会组织他们参加公益劳动,借此给他们发放钱粮。

最为可贵的是,老家远在湖南的李馀县长在三年任期内,一不带家属,二不回家过年。每逢除夕之夜,他带领三五随从,带着物品,沿着西湖荡一圈,逐家逐户走访慰问。李馀县长的雪中送炭,常常令受助者感激涕零,甚至给李县长磕头下跪……

如今时过境迁,离李馀县长的那个年代,也已过了八十多年,西湖的面貌也与当年大不相同了。那条穿市心而过的西湖引水渠,已被水泥预制板所覆盖,成了街道的补充。特别令人扼腕的是,那座令数代寿昌人引为骄傲的标志性建筑——六角亭,也因疏浚而重建。大概是年高昏庸或者陈旧的思想观念作祟,我总觉得在修复古迹时融进一些现代元素感到难以接受。比如那座六角亭……

 

寿昌西湖上的六角亭  沈伟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