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报平台

这已经是最后一期了哦!

我知道了

内容详情
2016年09月23日

筢 仂

——乡村记忆之二十一

阅读数:3341   本文字数:1531

□ 杨吉元

 

 

筢仂是一种简易的竹制农具,主要用以扒开、聚拢柴草或谷物等。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筢仂几乎家家必备。

这种农具,各地称呼不一,写法也有差异。有的作柴爬、柴扒,有的作竹扒、扒筛,有的作耙子、筢子……五花八门,不一而足。“爬”“扒”与“筛”等都从其使用方式称呼。“耙”的写法似不妥,耙应该是另一种铁制农具,主要用作翻地之用,如铁耙、四齿耙、九齿耙之类。

筢仂,这是三河一带的叫法,与“筢子”称呼有些相近。“仂”起凑足音节的作用,没什么意义。老家方言中此类词语甚多,如瓶仂、壶仂、盖仂、瓢仂等,甚至人名中也常用“仂”字,如新仂、云仂、聋仂等,其因不得而知。

筢仂,毛竹制成。择取比较粗的新伐毛竹,锯成七八十公分长一段;用篾刀劈开,削成宽约一二公分的条状竹片,大小一致;再将竹片的篾青和篾黄破开,取用韧性较高的篾青部分。完毕后,用废弃的竹丝竹条等点起一小摊火,将竹片一端架在火焰上熏烤至黄色,片刻后,将竹片弯曲成手指半握状。之后,挑选十来根竹片,均匀地排成扇形,拦腰用篾黄整齐地编织连片;再找一根铁丝,将每块竹片底部的一个个小孔串连起来,加以固定,最后绑在一根两米左右的竹竿上,一副筢仂就制作完成了。

筢仂是一种农具,自然离不开生产劳动。

 

盛夏时节,稻谷收割了,大人们将脱粒后的谷子挑到晒谷场上。有的直接倾倒在水泥地上,有的平摊在专供晒谷用的竹制地垫上。其时,谷粒、稻草、稻草衣甚或其他田间稗草等混杂在一起。大人们手持长长的筢仂,弯着腰,不断地翻动谷子,一是将杂草随时剔除,二是将稻谷均匀摊开。

其实,剔除杂草用的是筢仂;真正用来均摊稻谷的还有另一种农具,我们那里叫筢撸。筢撸呈T字形,手把与筢仂相当;前有一块长方条形木板,木板边上嵌有十来只小木块,木块与木块之间有一定间隙。稻谷晒在地垫里,每隔数小时,用筢撸来回推动,这样就使谷粒不断滚动,让其更充分地晒到阳光。

筢仂和筢撸自有区别。一是材质不同,前者竹制,后者木制(手把除外);二是其形不同,前者齿弯长而稀朗,后者齿简短而略密;三是作用不同,前者主要用来聚拢杂草以便剔除,后者主要用来翻动谷粒以便晒干。

秋风渐起,松毛针簌簌落地,树叶随着秋风飘飞,树枝干枯折断,陆续倒地,树木丛中积起了厚厚的一层柴叶。

那个年代,杉木、松树、柏树之类的树木全归集体所有,不能作为柴禾砍伐。山上的杂草就成了农户的主要燃料来源。每到秋冬,生产队将连片的山头划分成若干区块,然后按人头和工分,抓阄分给社员。

在艰苦的岁月里,柴禾和粮食一样珍贵。荆棘、茅草之类的柴禾斫回家后,往往还要有一道扫尾程序,那就是用筢仂扒柴。

我们爬上坡顶,先从高处开始,挥动筢仂,只听得“沙、沙、沙”作响,不一会儿,在脚下便有了一小堆树叶,然后如同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形成了一大堆。

太阳落山,小山村升起了袅袅的炊烟,我们挑着畚箕,手持筢仂,踏上了归家的路。

 

关于筢仂,还有一段趣事。

有一次,我在许家湖边看到好多大人在那里捞蕰草。蕰草是一种水草,多生于浅水中,可作猪饲料。大人们用两根长长的竹竿伸入水中,然后朝一个方向不断卷动,一会儿工夫,蕰草就被竹竿紧紧裹卷着,捞上了岸。

我正准备拿筢仂去扒稻草,这时看见他们捞出了那么多的蕰草,羡慕不已。于是灵机一动,便将筢仂伸进水中。我感觉水里蕰草很多,便用力扭动筢仂,只觉得筢仂咯咯咯地响了几下,我感觉出事了。取下蕰草一看,只见筢仂已经折断了好多根筢齿,成了麻花状,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去年冬至,我回家上坟。经过一片松树林,只见树丛中松针已经积得老厚。我不禁感叹道:“那年头,有这么厚实的松毛丝,该多好啊!”我知道,如今再也不会有人来扒这些树叶了。

少年时代手持筢仂在山间扒柴的场面,已经永远成为了镌刻在我遥远记忆深处的一个片段……